第二百三十七章 菩萨愿 (1/2)
吉祥小说网 www.jitxt.com,大明佛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人世间,众人皆将峨眉山当作普贤菩萨的道场。佛门四大道场,峨眉山,却是在最西面。按照顺序,悟虚与多吉应该从五台山,先到九华山,然后再向西行,去峨眉山。但因九华山,如今在朱元璋势力范围,从五台山由北向南,还要经过应天府地界。是以,悟虚多吉二人却是颇有默契的,选择了先去峨眉山参拜普贤菩萨道场。不然,经过应天府,被人看到了,或者是二人看到了什么,难保不就此显身停留下来。
五台山至峨眉山,相隔数千里。悟虚与多吉,各自祭出法界,御空而行,看着脚下在各处缓缓移动的元军、陈友谅的汉军,还有明玉珍的夏军,依稀有一种小时候蹲在墙角看蚂蚁搬家一般的感觉。
遂诵道,“灵鹫飞起法界明,人间碌碌蚂蚁行。”多吉便和道,“山山水水皆有情,放下屠刀见美景。”
两人一日千里,脚下事物如走马灯转。其间,有山河秀丽,花开月落之世间美景,又有其乐融融,惨绝人寰之人间百态。一闪而过,却又历历在目,纷至沓来,却又如潮水退去。
悟虚遂又诵道,“刹那间分别相,悲与欢聚还散。”多吉便又和道,“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
“呵呵,想不到师兄却是多情之人。”悟虚笑道。
“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是元曲《西厢记》里面的词句。多吉此处用来,悟虚自然明白,似乎有隐隐规劝自己的意味。是以,反而,主动先说其是多情之人。
多吉微微一笑,似乎禁不起悟虚戏说,急忙合掌低眉,一身清爽的素色僧袍,衬着微红脸庞,犹如风中莲,雨中花。
二人如此这般,不自不觉便到了峨眉山下。
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
前者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有金五台一说。似乎在人世间,四大道场,四大菩萨,以五台山,以文殊菩萨为首。
这却不过是人世间一种说法罢了。
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分立释迦牟尼佛左右。三者统称“华严三圣”。说到底,粗浅一点,三位其实都是佛,都是圣人,只不过于无量劫中,随缘显化,超度世人罢了。所谓的,文殊菩萨乃诸佛之母,普贤菩萨乃诸佛法王长子,也是一种方便比喻。世人以世间母子之分,便说文殊菩萨在四大菩萨中最大,最不可思议,五台山也是金台山,却是着相了。
实际上文殊菩萨侧重于智,普贤侧重于愿。智与愿,分立与我佛左右,不过是喻示智愿融摄,不可分离罢了。信,便是愿。所谓学佛,要有信有解,是也。
怎么理解?很好理解。
诸位看官,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想必或多或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知识越多越反动。”
这句“知识越多越反动”,其实有一个前提,那便是立场错了。
立场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
这立场,便是你信什么,是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还是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信劳动最光荣,还是信有钱便是大爷?
这立场便是愿,你是想要普度众生,还是想要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是想要解放全世界一切被压迫被剥削的无产阶级,还是想要作一个大地主大资本家大官僚?
上面是拿诸位看官比较熟悉的“知识越多越反动”来做个类比。
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分侍佛祖左右,喻示着,有了大智慧,还须有正信正愿;反过来,你有了正信正愿,还须有大智慧。如此,方能成佛。
就好比,你要解放全世界,但你比较弱智,比较s/b,那么到头来,恐怕是不成的。你若是非常聪明伶俐,但你整天就想着官帽子美人子钞票子,那么,到头来聪明也是干精灵,也是假聪明小聪明,恐怕也经受不住诱惑,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误入歧途,害人害己。
说到此处,诸位看官,估计会想到一个令耳边生茧的词汇,德智体全面发展。嗯,德智全面发展,便是好比佛门中的智愿融摄。而所谓的功德,也有类似的意味。
当然,以上只是类比和比喻。佛门中的智慧,是指的大智慧,真智慧。所谓八识,凡俗中的智慧,不过是八识中意识之产物,而所谓意识,不过是六根不净,与往昔业力的合和之物。而信,不是叫你迷信。
这说起来,没完没了。不可说,不可说,就此打住。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小生如此着墨,主要还是想说明四大菩萨,不分高下,本来就不应该有分别心分别相嘛。也以此,来赞叹普贤菩萨的十愿具足圆满。也是因此,来赞叹大乘佛教的菩萨心、普贤愿。也是以此,赞叹发善心,起正愿的无量功德。
这,也是悟虚从空中飞下来,站在峨眉山脚下,心中的一些沉思。
带着这份沉思,悟虚和多吉,缓缓拾级而上。待到了普贤寺,二人面对着正殿中乘坐在白象之上,手持如意,头戴宝冠的普贤菩萨像,恭敬行礼。多吉因为是喇嘛教修士,又庄严肃穆地行了一遍仪轨,方才和悟虚恭敬退出,朝着大殿后面的行愿楼走去。
到了行愿楼,悟虚与多吉又各自合掌顶礼,默默发愿。
到了山顶,二人默默迈步,置身于茫茫云海金光之中,一边走,一边看着山中诸寺中虔诚信众,焚香膜拜。
诵持普贤悟虚遂诵道,“普贤菩萨愿无边,护持众生生善念。善念无边祥云升,万丈金光在眼前。”多吉和道,“祥云无边金光现,原是众生有善念。忽如一夜春风来,风起云涌到天边。”
悟虚侧身,看了多吉一眼。多吉无悲无喜,口诵佛号不止,徐徐朝着远处飞去,停下来之时,却是望着下方一处地界。
徐徐追上去的悟虚,随着其朝下一望,但见下方一男一女,漫步在石径之上,偶把山花采撷,笑看云卷云舒,偎依着,轻声笑语着,逶迤进了一座庙宇。这一男一女进了寺庙,来到大殿,焚香膜拜之后,亲昵地携手在寺中携手而行,在花花草草中轻快地穿行,最后来到了一株参天樟树下的一处偏殿。二人在偏殿门口相视一笑,随后抬步进去,敛容禁声,跪拜在蒲团上,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诵持的,正是《普贤行愿品》。
悟虚与普贤,在上方驻足片刻,便看到一道道愿力,从下方这两人头上,升起,如云如光,飘上天空,照进二人法界之中。
悟虚眼见得,那进入自己法界的道道愿力,随即消散一空。不由恍然,如今自己法界寂灭,又无本尊,众生的愿力自己却是难以受取。再看向多吉,那肉眼难见的愿力,却是围着多吉法界游走了一圈,便自在空中消散。正要开口,多吉却讶然道,“师弟法界本尊,乃是观世音菩萨,又受取回向普贤菩萨的愿力,果真是慈航普渡。”
“难道不可以么?”五台山上,观音菩萨忽然在悟虚法界显灵,令多吉误以为悟虚的法界本尊乃是观音菩萨。悟虚知道... -->>
人世间,众人皆将峨眉山当作普贤菩萨的道场。佛门四大道场,峨眉山,却是在最西面。按照顺序,悟虚与多吉应该从五台山,先到九华山,然后再向西行,去峨眉山。但因九华山,如今在朱元璋势力范围,从五台山由北向南,还要经过应天府地界。是以,悟虚多吉二人却是颇有默契的,选择了先去峨眉山参拜普贤菩萨道场。不然,经过应天府,被人看到了,或者是二人看到了什么,难保不就此显身停留下来。
五台山至峨眉山,相隔数千里。悟虚与多吉,各自祭出法界,御空而行,看着脚下在各处缓缓移动的元军、陈友谅的汉军,还有明玉珍的夏军,依稀有一种小时候蹲在墙角看蚂蚁搬家一般的感觉。
遂诵道,“灵鹫飞起法界明,人间碌碌蚂蚁行。”多吉便和道,“山山水水皆有情,放下屠刀见美景。”
两人一日千里,脚下事物如走马灯转。其间,有山河秀丽,花开月落之世间美景,又有其乐融融,惨绝人寰之人间百态。一闪而过,却又历历在目,纷至沓来,却又如潮水退去。
悟虚遂又诵道,“刹那间分别相,悲与欢聚还散。”多吉便又和道,“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
“呵呵,想不到师兄却是多情之人。”悟虚笑道。
“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是元曲《西厢记》里面的词句。多吉此处用来,悟虚自然明白,似乎有隐隐规劝自己的意味。是以,反而,主动先说其是多情之人。
多吉微微一笑,似乎禁不起悟虚戏说,急忙合掌低眉,一身清爽的素色僧袍,衬着微红脸庞,犹如风中莲,雨中花。
二人如此这般,不自不觉便到了峨眉山下。
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
前者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有金五台一说。似乎在人世间,四大道场,四大菩萨,以五台山,以文殊菩萨为首。
这却不过是人世间一种说法罢了。
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分立释迦牟尼佛左右。三者统称“华严三圣”。说到底,粗浅一点,三位其实都是佛,都是圣人,只不过于无量劫中,随缘显化,超度世人罢了。所谓的,文殊菩萨乃诸佛之母,普贤菩萨乃诸佛法王长子,也是一种方便比喻。世人以世间母子之分,便说文殊菩萨在四大菩萨中最大,最不可思议,五台山也是金台山,却是着相了。
实际上文殊菩萨侧重于智,普贤侧重于愿。智与愿,分立与我佛左右,不过是喻示智愿融摄,不可分离罢了。信,便是愿。所谓学佛,要有信有解,是也。
怎么理解?很好理解。
诸位看官,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想必或多或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知识越多越反动。”
这句“知识越多越反动”,其实有一个前提,那便是立场错了。
立场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
这立场,便是你信什么,是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还是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信劳动最光荣,还是信有钱便是大爷?
这立场便是愿,你是想要普度众生,还是想要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是想要解放全世界一切被压迫被剥削的无产阶级,还是想要作一个大地主大资本家大官僚?
上面是拿诸位看官比较熟悉的“知识越多越反动”来做个类比。
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分侍佛祖左右,喻示着,有了大智慧,还须有正信正愿;反过来,你有了正信正愿,还须有大智慧。如此,方能成佛。
就好比,你要解放全世界,但你比较弱智,比较s/b,那么到头来,恐怕是不成的。你若是非常聪明伶俐,但你整天就想着官帽子美人子钞票子,那么,到头来聪明也是干精灵,也是假聪明小聪明,恐怕也经受不住诱惑,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误入歧途,害人害己。
说到此处,诸位看官,估计会想到一个令耳边生茧的词汇,德智体全面发展。嗯,德智全面发展,便是好比佛门中的智愿融摄。而所谓的功德,也有类似的意味。
当然,以上只是类比和比喻。佛门中的智慧,是指的大智慧,真智慧。所谓八识,凡俗中的智慧,不过是八识中意识之产物,而所谓意识,不过是六根不净,与往昔业力的合和之物。而信,不是叫你迷信。
这说起来,没完没了。不可说,不可说,就此打住。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小生如此着墨,主要还是想说明四大菩萨,不分高下,本来就不应该有分别心分别相嘛。也以此,来赞叹普贤菩萨的十愿具足圆满。也是因此,来赞叹大乘佛教的菩萨心、普贤愿。也是以此,赞叹发善心,起正愿的无量功德。
这,也是悟虚从空中飞下来,站在峨眉山脚下,心中的一些沉思。
带着这份沉思,悟虚和多吉,缓缓拾级而上。待到了普贤寺,二人面对着正殿中乘坐在白象之上,手持如意,头戴宝冠的普贤菩萨像,恭敬行礼。多吉因为是喇嘛教修士,又庄严肃穆地行了一遍仪轨,方才和悟虚恭敬退出,朝着大殿后面的行愿楼走去。
到了行愿楼,悟虚与多吉又各自合掌顶礼,默默发愿。
到了山顶,二人默默迈步,置身于茫茫云海金光之中,一边走,一边看着山中诸寺中虔诚信众,焚香膜拜。
诵持普贤悟虚遂诵道,“普贤菩萨愿无边,护持众生生善念。善念无边祥云升,万丈金光在眼前。”多吉和道,“祥云无边金光现,原是众生有善念。忽如一夜春风来,风起云涌到天边。”
悟虚侧身,看了多吉一眼。多吉无悲无喜,口诵佛号不止,徐徐朝着远处飞去,停下来之时,却是望着下方一处地界。
徐徐追上去的悟虚,随着其朝下一望,但见下方一男一女,漫步在石径之上,偶把山花采撷,笑看云卷云舒,偎依着,轻声笑语着,逶迤进了一座庙宇。这一男一女进了寺庙,来到大殿,焚香膜拜之后,亲昵地携手在寺中携手而行,在花花草草中轻快地穿行,最后来到了一株参天樟树下的一处偏殿。二人在偏殿门口相视一笑,随后抬步进去,敛容禁声,跪拜在蒲团上,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诵持的,正是《普贤行愿品》。
悟虚与普贤,在上方驻足片刻,便看到一道道愿力,从下方这两人头上,升起,如云如光,飘上天空,照进二人法界之中。
悟虚眼见得,那进入自己法界的道道愿力,随即消散一空。不由恍然,如今自己法界寂灭,又无本尊,众生的愿力自己却是难以受取。再看向多吉,那肉眼难见的愿力,却是围着多吉法界游走了一圈,便自在空中消散。正要开口,多吉却讶然道,“师弟法界本尊,乃是观世音菩萨,又受取回向普贤菩萨的愿力,果真是慈航普渡。”
“难道不可以么?”五台山上,观音菩萨忽然在悟虚法界显灵,令多吉误以为悟虚的法界本尊乃是观音菩萨。悟虚知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