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吉祥小说网 www.jitxt.com,炳辉叶子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题记: 有这样一种响彻云霄的声音,它叫呐喊。它的力量,可以唤醒一头沉睡千年的雄狮。有这样一种坚贞不渝的信念,它叫责任。它的力度,可以摧毁一群麻木无知的民众。有这样一种坚若磐石的脊梁,它叫民族魂。它的强度,可以撑起一个民族的天空。有这样一种穿越时空的感情,它叫爱国心。它的深度,可以焕发一个失落灵魂的明天。

    勇猛的斗士,时代的歌手,似投枪,如匕首,光亮的锋芒证明,雄狮不会因为小犬的狂吠而改变前进的方向!“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国人民永远的骄子——鲁迅!

    一直想去一个有山有水、文化底蕴浓厚的地方,而绍兴,是我印象中的鲁镇,她是一座人们既熟识又陌生,既历史悠远又年轻活泼的江南水乡小镇,她就是我梦魂牵绕的地方。

    绍兴是名人之乡,文物古迹众多。越王台、兰亭、沈园、青藤书屋、秋瑾故居、周恩来故居而在这之外,还有与这座古城紧密关联、绝难回避的——鲁迅。他的身世,他的作品,他笔底的人物、倾向,他行文的冷峭、峻厉,乃至他的风骨、个性,早如铭如铬般,留存在千百万人心里。走进绍兴的鲁镇,恍惚中似乎穿越了百年的历史。手中攥着进园时附赠的十个鲁镇通宝,漫步在鲁镇繁华的石街上,几乎便融入了鲁迅笔下那段沧桑的苦难历史。

    事实上“鲁镇”本来在大家心目中属于子虚乌有的东西,只不过是常在鲁迅创作的小说里以背景形式出现,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祝福、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等。如今,通过对这些背景集中体现,鲁镇以一本立体的、形象化的书展现在了大家眼前。

    走过鲁镇入口的大牌坊,就像从书的序言开始,慢慢翻阅,细细品味,越深入就对鲁迅的思想了解得越透彻,仿佛看到了上世纪初人们的身影,领略了他们悲欢离合的音容笑貌。于是乎,蒙上了这浓郁的文化色彩后,我已不仅仅的是在观光了。

    到底鲁迅先生是什么时候进入我的视野,我现在已经记不清了。不过读鲁迅的文字好像还是从故乡中少年的闰土开始的,我知道了“百草园”、“三味书屋”还了解到了“古井栏”、“皂荚树”、“桑椹果”、“叫天子”多美的童年啊,在我幼小的心里烙下了很深的印记。

    我真正懂得鲁迅的还是从读祥林嫂开始的。当时读鲁迅的文章只有一种感觉,那就是一种厚重,而且是从未有过的那种厚重。在那个算是小说的故事中,我记住了贺老六,记住了祥林嫂,记住了阿毛,当然还有那个不让祥林嫂去端祭品的老爷。说来也就是奇怪,读鲁迅的文字尽管当时还不能理解其内涵,可是却能记住故事的一切。不知道是鲁迅笔下有什么特别的魅力,还是因为他所塑造的人物总能给人心灵的震撼,总之,喜欢鲁迅我就是从祥林嫂开始的。

    不过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开始阅读鲁迅的杂文,开始走进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尽管我知道鲁迅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在他的身上孕育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一种人文情怀,但要真正走进他的精神世界,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哀其不幸,恨其愚弱,怒其不争,于是先生用笔发出内心的呐喊,来唤起全民族的警醒。在先生的笔下,陆续走出了嘴里喊着“得得、锵锵”的悲剧形象阿q,展示了“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排出几文铜钱,来一碗酒喝的孔乙己;脸上抹着白粉,出门时顺便将人家的一副手套塞进裤腰里的“豆腐西施”杨二嫂等等。

    不知道是在初中,还是在高中,我们的课本上有鲁迅先生一篇为了忘却的纪念,当时这篇文章是在老师的解读中进行领会的。那个时候我的心灵还不象现在这么的完善,还不象现在这样的具有冲击力,当时只是感觉鲁迅有一种时代的精神,有一种敢于直面社会的人伦勇气。不过后来我读到了鲁迅的阿q正传,终于开始了对一代文化伟人的追求之旅。

    关于阿q,在他来到这个世界以来,论说的文字恐怕已经没有办法去进行统计和归纳了。不过对于这篇小说我却读过不知道有多少回了,对于阿q我也不知道思考了多少次。因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人仿佛都唾弃,仿佛都嗤之以鼻的市侩小人物,竟然能融进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我不知道鲁迅是怎么想着构思出这么一个可怜的人物形象的?但是我却隐隐得感到,他之所以当年能弃医从文,之所以为了一种信念和自己的同胞兄弟反目为仇,就是因为,他知道,在中国人的骨子里已经有了一种让社会无奈和哀叹的细胞。他想诊治,可他也知道自己的力量单薄,知道一个民族从远古走来自然是因为有它走来的理由,所以,鲁迅一生都不能让自己从自我的羁绊中解脱出来,不然他是不会给自己的杂文小集取名叫呐喊的。

    我一直在想,阿q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到底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占有怎样的位置。头上长了疮,却不许别人说长了疮;明明胆小害怕,却要强装着精神去捏一把人家小尼姑的大腿;明明自己什么都不是,最后却到处给人说他就是“革命党”结果人家要杀“革命党”自然他就被砍了头。可悲的是,就在被砍头的路上,还生怕别人说他不象“革命党”还想着小尼姑的大腿是那么的美妙。就是在砍头的契约上画押的的时候,他还是那么的认真,那么的小心,生怕自己把圆圈画不圆,生怕被别人笑话。

    阿q就是这样的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我记不清楚是在哪里,鲁迅曾经说过,当时他没有安排阿q去死,可是写到后来,他觉得阿q不能再活下去了,于是只能安排这样的结局。阿q是应该死掉的,也许在鲁迅先生的潜意识中一直就有这样的愿望。做为艺术形象的阿q是死掉了,可是在现实生活中,阿q这样的人物仿佛不但没有绝迹,反倒多了起来。我想,如果鲁迅先生能活到今天,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感慨。

    鲁迅先生对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认识得太深刻了,他“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在绝望中抗战,在苦闷中向庸众宣战,他要毁坏那个铁屋子,给冰封的荒原吹进一丝“热风”

    鲁迅先生把中国看做病态的却是活的中国,他对麻木的民众乃至整个民族进行了令人恐怖的解剖,在揭示中国的病痛的时候和中国一起痛苦着,他要和中国一起经历脱胎换骨的升华。他在批判一个旧中国的时候,也同时在烛照着自己的灵魂,在审视自己灵魂的同时也在反观着病态的中国。他面对着野蛮和残暴、虚伪和卑劣、麻木和怯懦,面对着社会的畸形和人性的病态,发出了他所能发出的最沉雄的呼吼和呐喊。先生早就警告,什么主义进了中国的酱缸,都会变;他也早就直觉到,未来中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