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小说网 www.jitxt.com,唐朝败家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太极殿上宛如一声惊雷炸响,镇住了许多人,包括皇帝李世民。
有那么数十秒的时间,朝堂上鸦雀无声,落针可闻,几乎所有人都被这个喜讯给惊呆了。
不过待回过神来以后,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前所未有的喜悦和兴奋。
李世民也回过神来,什么也没说,而是从内侍手中接过奏疏。作为皇帝,他不能和大臣们一样,事情已经发生了,自己不能什么都不知道。
奏疏有两份,来自三个人。
晋王李治的奏疏,后面有谢逸的附件,再者便是英国公李绩的奏疏,是关于此次战事详情的。
李世民看的很快,匆匆浏览之后点头道:“雉奴和李绩果然不负所望!”
一句话,已经表明此番事件乃英明神武的李二陛下做的统筹安排,晋王和李绩只是具体的执行者。
皇帝陛下英明神武啊!
这是原则性问题,所以立即有朝臣出列,向皇帝陛下祝贺:“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连宰相房玄龄都笑道:“薛延陀主力殆尽,朝廷去一心腹大患啊!”
“该乘胜追击,彻底灭了薛延陀,他们竟然进犯我大唐边境,简直是不知死活。”憋在众人心里许久的话,今天总算是可以说出来了。
“夷男呢?此罪魁祸首定要押送长安,明正典刑。”朝堂上顿时一群人七嘴八舌,理直气壮。
李世民笑道:“夷男受伤逃走,李绩已经派人去追了。”
众官员一副恍然大悟的神情,对接下来的局面相当的期待。至于突厥人的事情则没有一个人提及,毕竟阿史那思摩没有公开造反,为了稳定起见,没有人在这方面多嘴。
朝堂上完全是一副皆大欢喜的局面,松州的困局解了。薛延陀人全军覆没了,贞观十四年临近年底的时候,连续两场大捷让人欣喜不已。
除了贞观四年击败东边突厥那次,大唐好像从没有过今年这般威势赫赫的时候,如何能让人不激动?
style_txt;
所以今日的朝会,因为这份捷报突然间转变了风向,成为一场庆祝和道喜的联欢会。
大部分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但有少部分人是例外,比如李承乾和李泰兄弟。
原因无他,只因为晋王李治的名字不断被提及。不断被夸赞,连父皇都说出了雉奴不负所望几个字。
若真水大捷是李绩的手笔,但奏疏上却把李治排在了前面,晋王殿下涉险前往定襄,稳住阿史那思摩和突厥人确实是大功。但若真水大捷似乎有点那什么,和李治关系不是很大啊!
但李绩出于各方面的考虑,自然不敢独占这份功劳,所以对晋王殿下多有恭维和推崇。毕竟从职级上来说,晋王殿下才是并州都督府。而他李绩只是都督府的长史,下属立功,岂能没有上级的份?
对于李世民而言也是如此,如果此事单独属于李绩。那么灭国之功无比卓越,封赏起来都是麻烦事。功高震主的程度势必更高,处理起来更为麻烦,反正有自家儿子参与其中。那么顺势将功劳往自家儿子身上多摊点,事情不就顺利解决了?
这是君臣之间的默契,符合李世民和李绩共同的诉求。所以在第一时间便在朝堂上突出了。
李治前往定襄的目的顺理成章变成了指挥和督师,一个十三岁的娃娃指挥作战?这话显然没几个人相信,但所有人都不约而同闭嘴了,皇帝夸赞自家儿子,说个不字岂非给自己找不痛快?
何况晋王殿下亲自前往定襄是不争的事实,那里靠近前线,这也算是以身犯险,所以当得起这份功劳。只有少数对内情知之甚详的人心里清楚,晋王殿下这份功劳当真算得上实至名归,以身犯险那是绝对不争的事实。如今得到这些荣耀,哪怕是有所夸大,也是他应该得到的。
朝廷衮衮诸公自然是明白人,他们默许的事情,旁人有岂能反对?所以只是在一瞬间,晋王殿下的风头瞬间盖过了前些日子英武不凡的吴王殿下。
所有的朝臣不约而同有种感觉,他们一直轻视了晋王殿下,或者说压根就没注意过。十三岁的晋王李治算是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大家面前,而且是以这样一种惊天动地的别致方式,可谓是印象深刻啊!
以前他们只知道晋王殿下温文尔雅,很有礼貌和修养,是皇帝陛下最疼爱的小儿子。现在李治身上又增添了两个新标签,英武胆略和才能不凡。
敢于以身涉险,亲临前线没有胆略行吗?能够以河东道黜陟使的身份行使职责,和李绩一道将边疆兵祸化解,这不是能耐吗?
突然之间,晋王殿下好像成了最有才能的皇子,英武这个本来只属于李恪的标签也落在了李治身上。
晋王殿下,文武双全!
突然之间,很多人脑海里都有了这样一个印象。连李二陛下都连续说了好几次,雉奴不错,回来后定要论功行赏云云。
这些话,李承乾和李泰都听的清清楚楚,心里的滋味也不大好受。
最近几个月他们俩的风头全被抢了,先是李恪,现在则是李治,原本谁也没有把这个幼弟放在心上的。
但是现在,这个问题似乎不能忽视了。
李治已经十三岁,成长速度比想象的更快,他也是嫡出的皇子,深得父皇钟爱,又立下了大功。
要知道,这年代立储原则除了嫡长之外,还有立贤一说。何谓贤能?旁人称赞几句不算,功劳最为实实在在。
所以李治的威胁突然之间大了很多,对于李承乾而言,又多了个人来推东宫的墙。对于李泰而言,身后又多了一只黄雀。
在皇位和权力面前,手足亲情算得了什么?此刻两位兄长心中除了忌惮之外,再无别的。
当然了,他们随后也想到一个人。
虽然朝堂上没怎么提及,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那就是晋王府长史谢逸。无论李治取得了多大的功劳,他只不过才十三岁而已,能有多少谋略和能耐,若身后没有人帮他出谋划策,帮他... -->>
太极殿上宛如一声惊雷炸响,镇住了许多人,包括皇帝李世民。
有那么数十秒的时间,朝堂上鸦雀无声,落针可闻,几乎所有人都被这个喜讯给惊呆了。
不过待回过神来以后,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前所未有的喜悦和兴奋。
李世民也回过神来,什么也没说,而是从内侍手中接过奏疏。作为皇帝,他不能和大臣们一样,事情已经发生了,自己不能什么都不知道。
奏疏有两份,来自三个人。
晋王李治的奏疏,后面有谢逸的附件,再者便是英国公李绩的奏疏,是关于此次战事详情的。
李世民看的很快,匆匆浏览之后点头道:“雉奴和李绩果然不负所望!”
一句话,已经表明此番事件乃英明神武的李二陛下做的统筹安排,晋王和李绩只是具体的执行者。
皇帝陛下英明神武啊!
这是原则性问题,所以立即有朝臣出列,向皇帝陛下祝贺:“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连宰相房玄龄都笑道:“薛延陀主力殆尽,朝廷去一心腹大患啊!”
“该乘胜追击,彻底灭了薛延陀,他们竟然进犯我大唐边境,简直是不知死活。”憋在众人心里许久的话,今天总算是可以说出来了。
“夷男呢?此罪魁祸首定要押送长安,明正典刑。”朝堂上顿时一群人七嘴八舌,理直气壮。
李世民笑道:“夷男受伤逃走,李绩已经派人去追了。”
众官员一副恍然大悟的神情,对接下来的局面相当的期待。至于突厥人的事情则没有一个人提及,毕竟阿史那思摩没有公开造反,为了稳定起见,没有人在这方面多嘴。
朝堂上完全是一副皆大欢喜的局面,松州的困局解了。薛延陀人全军覆没了,贞观十四年临近年底的时候,连续两场大捷让人欣喜不已。
除了贞观四年击败东边突厥那次,大唐好像从没有过今年这般威势赫赫的时候,如何能让人不激动?
style_txt;
所以今日的朝会,因为这份捷报突然间转变了风向,成为一场庆祝和道喜的联欢会。
大部分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但有少部分人是例外,比如李承乾和李泰兄弟。
原因无他,只因为晋王李治的名字不断被提及。不断被夸赞,连父皇都说出了雉奴不负所望几个字。
若真水大捷是李绩的手笔,但奏疏上却把李治排在了前面,晋王殿下涉险前往定襄,稳住阿史那思摩和突厥人确实是大功。但若真水大捷似乎有点那什么,和李治关系不是很大啊!
但李绩出于各方面的考虑,自然不敢独占这份功劳,所以对晋王殿下多有恭维和推崇。毕竟从职级上来说,晋王殿下才是并州都督府。而他李绩只是都督府的长史,下属立功,岂能没有上级的份?
对于李世民而言也是如此,如果此事单独属于李绩。那么灭国之功无比卓越,封赏起来都是麻烦事。功高震主的程度势必更高,处理起来更为麻烦,反正有自家儿子参与其中。那么顺势将功劳往自家儿子身上多摊点,事情不就顺利解决了?
这是君臣之间的默契,符合李世民和李绩共同的诉求。所以在第一时间便在朝堂上突出了。
李治前往定襄的目的顺理成章变成了指挥和督师,一个十三岁的娃娃指挥作战?这话显然没几个人相信,但所有人都不约而同闭嘴了,皇帝夸赞自家儿子,说个不字岂非给自己找不痛快?
何况晋王殿下亲自前往定襄是不争的事实,那里靠近前线,这也算是以身犯险,所以当得起这份功劳。只有少数对内情知之甚详的人心里清楚,晋王殿下这份功劳当真算得上实至名归,以身犯险那是绝对不争的事实。如今得到这些荣耀,哪怕是有所夸大,也是他应该得到的。
朝廷衮衮诸公自然是明白人,他们默许的事情,旁人有岂能反对?所以只是在一瞬间,晋王殿下的风头瞬间盖过了前些日子英武不凡的吴王殿下。
所有的朝臣不约而同有种感觉,他们一直轻视了晋王殿下,或者说压根就没注意过。十三岁的晋王李治算是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大家面前,而且是以这样一种惊天动地的别致方式,可谓是印象深刻啊!
以前他们只知道晋王殿下温文尔雅,很有礼貌和修养,是皇帝陛下最疼爱的小儿子。现在李治身上又增添了两个新标签,英武胆略和才能不凡。
敢于以身涉险,亲临前线没有胆略行吗?能够以河东道黜陟使的身份行使职责,和李绩一道将边疆兵祸化解,这不是能耐吗?
突然之间,晋王殿下好像成了最有才能的皇子,英武这个本来只属于李恪的标签也落在了李治身上。
晋王殿下,文武双全!
突然之间,很多人脑海里都有了这样一个印象。连李二陛下都连续说了好几次,雉奴不错,回来后定要论功行赏云云。
这些话,李承乾和李泰都听的清清楚楚,心里的滋味也不大好受。
最近几个月他们俩的风头全被抢了,先是李恪,现在则是李治,原本谁也没有把这个幼弟放在心上的。
但是现在,这个问题似乎不能忽视了。
李治已经十三岁,成长速度比想象的更快,他也是嫡出的皇子,深得父皇钟爱,又立下了大功。
要知道,这年代立储原则除了嫡长之外,还有立贤一说。何谓贤能?旁人称赞几句不算,功劳最为实实在在。
所以李治的威胁突然之间大了很多,对于李承乾而言,又多了个人来推东宫的墙。对于李泰而言,身后又多了一只黄雀。
在皇位和权力面前,手足亲情算得了什么?此刻两位兄长心中除了忌惮之外,再无别的。
当然了,他们随后也想到一个人。
虽然朝堂上没怎么提及,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那就是晋王府长史谢逸。无论李治取得了多大的功劳,他只不过才十三岁而已,能有多少谋略和能耐,若身后没有人帮他出谋划策,帮他...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