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小说网 www.jitxt.com,北宋辽金风云人物大观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真宗名恒(998年~1022年),曾名德昌、元休、元侃。太宗第三子。淳化五年(995年)被立为太子。至道二年真宗像(997年)太宗去世,真宗登皇帝位。真宗不是太宗的长子,母亲也不是皇后,原本没有资格继承皇位。当大哥赵元佐发疯、二哥赵元僖暴死之后,轮到了他继位。真宗即位之初,勤于政事,分全国为15路,各路转运使轮流进京述职,蠲免五代以来的欠税。但是与久经沙场的太祖、太宗不同,从小生活在深宫中的赵恒性格较为懦弱,缺乏开拓创新的决心和勇气,在他看来,坚持太宗晚年推崇的黄老无为思想,继续守成的局面是最好的选择。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后,真宗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反而致力于封祀之事,粉饰太平,广建宫观,劳民伤财,使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日趋严重。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二十日去世,享年55岁,在位26年,葬于永定陵。
澶渊之盟建于真宗时期的定州敌塔自雍熙北伐惨败后,对辽朝就一直心存畏惧,逐渐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相反,辽朝对宋朝却是步步紧逼,不断南下侵扰宋朝。自咸平二年(999年)开始,辽朝陆续派兵在边境挑衅,掠夺财物,屠杀百姓,给边境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虽然宋军在杨延朗(又名杨延昭,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杨六郎)、杨嗣等将领率领下,积极抵抗入侵,但辽朝骑兵进退速度极快,战术灵活,给宋朝边防带来的压力愈益增大。
真宗朝名相寇准,对宋辽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寇准是华州下邽人,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常被戏称为“寇老西儿”。寇准19岁就考中进士,仕途比较顺利,其人生性豪爽,不拘小节,是个很有个性的人。太宗时,有一次在大殿奏事,寇准的话很不合乎太宗的心意,太宗愤而离去,寇准居然不顾君臣之礼,扯着太宗的衣服不让他离开,太宗被他搞得极为尴尬。或许正是因为寇准的直率,使太宗比较信任他,在立太子等敏感问题上也征求他的意见。寇准支持太宗立时为襄王的元侃为太子,又打消太宗立太子后的疑虑,所以说起来真宗能顺利登上皇位也有寇准的一份功劳。这样,真宗也很信任寇准,后任命他为宰相。
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辽国萧太后和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围攻定州,来势汹汹。此消息传至京城,朝野震惊,真宗急召群臣商量对策,主和、主战两派各持己见,莫衷一是。王钦若、陈尧叟等人主张迁都金陵或成都避难,而宰相寇准则力排众议,坚决要求真宗北上亲征,安定民心,鼓舞士气,打退辽军的进攻。宰相毕士安、大将高琼等人也反对南迁,原想一逃了之的真宗极不情愿地把南迁计划压了下来。为了防止王钦若再向真宗进言,寇准便把王钦若调离京城,出任地方官。朝廷中的主迁派失去了核心人物,懦弱的真宗也只得决定亲征,却迟迟不肯出发。为了催促真宗早日启程,寇准颇费了一番心思。前线战事日趋紧急,急报一封接着一封发到朝廷,他故意都扣留下来,先不让真宗知道,等积多了一并呈给真宗看。真宗一见这么多急报,就慌了手脚,忙问该怎么办。寇准不紧不慢地说:“陛下是想尽快解决此事呢,还是想慢慢来?”真宗当然是想尽快解决。寇准趁势说道,只要陛下御驾亲征,此事五日之内就能解决。无奈之下,真宗只得同意立即出征。此后,朝廷确定了亲征的相关事宜,安排雍王赵元份留守京城,真宗于十一月二十日出发亲征。
两天之后,真宗一行抵达韦城,但前方战况不明,王超的部队又没有按照事先约定南下接应,真宗开始犹豫,是否按原计划继续北上。此时随行的官员中,有人主张尽快撤退到金陵,也有些人主张撤回京城。寇准则坚决反对,他对真宗说:“陛下现在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河北诸军日夜盼望陛下到来,若是现在撤退,军心必然大乱,辽军趁势前来攻打,恐怕到不了金陵就成了辽军的俘虏。”真宗听后大惊失色,加之有其父太宗亲征失踪的前车之鉴,于是不敢再提撤退之事。与此同时,辽军继续南下,其主力早于真宗到达澶州(河南濮阳)城下。宋朝大军行动迟缓,十一月二十五日才到达澶州南城。澶州以黄河为界,分南、北两城,南城相对较为安全。真宗看到河对岸烟尘滚滚,就想留在南城,不去北城。寇准劝真宗:“宋军的主力都在北城,陛下如果不去北城,亲征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再说各路大军已经陆续到达澶州,不会有什么危险。”高琼也劝真宗过河,不等真宗同意,他就催促卫兵们护送真宗前进。真宗勉强到了北城,在城楼上召见了各军将领。宋军将士看到城楼上的黄龙旗,得知皇帝到了,立即高呼万岁,士气大振。
巡视完毕,真宗把军事大权交给寇准。他相信寇准的能力,但生性懦弱的真宗内心还是颇为忐忑,生怕出现意外。其实寇准等人内心的忧虑决不亚于真宗,只是不能表露出来而已。为了稳住真宗,寇准每日与杨亿等人饮酒作乐,装出毫不在意的模样。真宗得到密探关于寇准动静的汇报后,以为寇准胸有成竹,情绪才逐渐稳定下来。宋、辽双方在澶州相持了十余日,形势对宋军相当有利,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死辽军大将萧挞凛,使辽军士气一落千丈。萧太后唯恐腹背受敌,秘密派人前来求和。真宗生性优柔寡断,并没有与辽军一决胜负的决心。早在亲征之前,他就曾经暗中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议和,只是因为战事激烈,曹利用一直未能到达辽营。这时辽朝主动提出议和,正中真宗下怀,于是急忙催促曹利用前去议和。
经过几番交涉,两国议和成功,和约规定:宋朝每年输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双方为兄弟之国。因该盟约在澶州签订,其西有湖泊曰澶渊,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为澶渊之盟。曹利用在议和之前曾面见真宗,询问给辽朝财物的数量限度。真宗提出了可以接受的底线为100万。寇准知道后警告曹利用:“皇上虽然说可以给100万,但是若超过30万,回来我就砍你的头。”曹利用最后果真以30万代价谈判成功。曹利用回来之后,真宗派宦官去问他答应给辽多少钱物。曹利用没有回答,只伸出三个手指。来人回去告诉真宗,曹... -->>
真宗名恒(998年~1022年),曾名德昌、元休、元侃。太宗第三子。淳化五年(995年)被立为太子。至道二年真宗像(997年)太宗去世,真宗登皇帝位。真宗不是太宗的长子,母亲也不是皇后,原本没有资格继承皇位。当大哥赵元佐发疯、二哥赵元僖暴死之后,轮到了他继位。真宗即位之初,勤于政事,分全国为15路,各路转运使轮流进京述职,蠲免五代以来的欠税。但是与久经沙场的太祖、太宗不同,从小生活在深宫中的赵恒性格较为懦弱,缺乏开拓创新的决心和勇气,在他看来,坚持太宗晚年推崇的黄老无为思想,继续守成的局面是最好的选择。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后,真宗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反而致力于封祀之事,粉饰太平,广建宫观,劳民伤财,使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日趋严重。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二十日去世,享年55岁,在位26年,葬于永定陵。
澶渊之盟建于真宗时期的定州敌塔自雍熙北伐惨败后,对辽朝就一直心存畏惧,逐渐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相反,辽朝对宋朝却是步步紧逼,不断南下侵扰宋朝。自咸平二年(999年)开始,辽朝陆续派兵在边境挑衅,掠夺财物,屠杀百姓,给边境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虽然宋军在杨延朗(又名杨延昭,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杨六郎)、杨嗣等将领率领下,积极抵抗入侵,但辽朝骑兵进退速度极快,战术灵活,给宋朝边防带来的压力愈益增大。
真宗朝名相寇准,对宋辽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寇准是华州下邽人,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常被戏称为“寇老西儿”。寇准19岁就考中进士,仕途比较顺利,其人生性豪爽,不拘小节,是个很有个性的人。太宗时,有一次在大殿奏事,寇准的话很不合乎太宗的心意,太宗愤而离去,寇准居然不顾君臣之礼,扯着太宗的衣服不让他离开,太宗被他搞得极为尴尬。或许正是因为寇准的直率,使太宗比较信任他,在立太子等敏感问题上也征求他的意见。寇准支持太宗立时为襄王的元侃为太子,又打消太宗立太子后的疑虑,所以说起来真宗能顺利登上皇位也有寇准的一份功劳。这样,真宗也很信任寇准,后任命他为宰相。
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辽国萧太后和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围攻定州,来势汹汹。此消息传至京城,朝野震惊,真宗急召群臣商量对策,主和、主战两派各持己见,莫衷一是。王钦若、陈尧叟等人主张迁都金陵或成都避难,而宰相寇准则力排众议,坚决要求真宗北上亲征,安定民心,鼓舞士气,打退辽军的进攻。宰相毕士安、大将高琼等人也反对南迁,原想一逃了之的真宗极不情愿地把南迁计划压了下来。为了防止王钦若再向真宗进言,寇准便把王钦若调离京城,出任地方官。朝廷中的主迁派失去了核心人物,懦弱的真宗也只得决定亲征,却迟迟不肯出发。为了催促真宗早日启程,寇准颇费了一番心思。前线战事日趋紧急,急报一封接着一封发到朝廷,他故意都扣留下来,先不让真宗知道,等积多了一并呈给真宗看。真宗一见这么多急报,就慌了手脚,忙问该怎么办。寇准不紧不慢地说:“陛下是想尽快解决此事呢,还是想慢慢来?”真宗当然是想尽快解决。寇准趁势说道,只要陛下御驾亲征,此事五日之内就能解决。无奈之下,真宗只得同意立即出征。此后,朝廷确定了亲征的相关事宜,安排雍王赵元份留守京城,真宗于十一月二十日出发亲征。
两天之后,真宗一行抵达韦城,但前方战况不明,王超的部队又没有按照事先约定南下接应,真宗开始犹豫,是否按原计划继续北上。此时随行的官员中,有人主张尽快撤退到金陵,也有些人主张撤回京城。寇准则坚决反对,他对真宗说:“陛下现在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河北诸军日夜盼望陛下到来,若是现在撤退,军心必然大乱,辽军趁势前来攻打,恐怕到不了金陵就成了辽军的俘虏。”真宗听后大惊失色,加之有其父太宗亲征失踪的前车之鉴,于是不敢再提撤退之事。与此同时,辽军继续南下,其主力早于真宗到达澶州(河南濮阳)城下。宋朝大军行动迟缓,十一月二十五日才到达澶州南城。澶州以黄河为界,分南、北两城,南城相对较为安全。真宗看到河对岸烟尘滚滚,就想留在南城,不去北城。寇准劝真宗:“宋军的主力都在北城,陛下如果不去北城,亲征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再说各路大军已经陆续到达澶州,不会有什么危险。”高琼也劝真宗过河,不等真宗同意,他就催促卫兵们护送真宗前进。真宗勉强到了北城,在城楼上召见了各军将领。宋军将士看到城楼上的黄龙旗,得知皇帝到了,立即高呼万岁,士气大振。
巡视完毕,真宗把军事大权交给寇准。他相信寇准的能力,但生性懦弱的真宗内心还是颇为忐忑,生怕出现意外。其实寇准等人内心的忧虑决不亚于真宗,只是不能表露出来而已。为了稳住真宗,寇准每日与杨亿等人饮酒作乐,装出毫不在意的模样。真宗得到密探关于寇准动静的汇报后,以为寇准胸有成竹,情绪才逐渐稳定下来。宋、辽双方在澶州相持了十余日,形势对宋军相当有利,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死辽军大将萧挞凛,使辽军士气一落千丈。萧太后唯恐腹背受敌,秘密派人前来求和。真宗生性优柔寡断,并没有与辽军一决胜负的决心。早在亲征之前,他就曾经暗中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议和,只是因为战事激烈,曹利用一直未能到达辽营。这时辽朝主动提出议和,正中真宗下怀,于是急忙催促曹利用前去议和。
经过几番交涉,两国议和成功,和约规定:宋朝每年输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双方为兄弟之国。因该盟约在澶州签订,其西有湖泊曰澶渊,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为澶渊之盟。曹利用在议和之前曾面见真宗,询问给辽朝财物的数量限度。真宗提出了可以接受的底线为100万。寇准知道后警告曹利用:“皇上虽然说可以给100万,但是若超过30万,回来我就砍你的头。”曹利用最后果真以30万代价谈判成功。曹利用回来之后,真宗派宦官去问他答应给辽多少钱物。曹利用没有回答,只伸出三个手指。来人回去告诉真宗,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