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中篇 燔石》译文 (1/2)
吉祥小说网 www.jitxt.com,丫还是女生的!气煞我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原文】
宋子曰:五行之内,土为万物之母。子之贵者①,岂惟五金②哉。金与火相守而流,功用谓莫尚焉矣。石得燔而成功③,盖愈出而愈奇焉。水浸淫而败物,有隙必攻,所谓不遗丝发者。调和一物以为外拒④,漂海则冲洋澜,粘甃则固城雉。不烦历候远涉⑤,而至宝得焉。燔石之功,殆莫之与京矣。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巧极丹铅炉火,方士纵焦劳唇舌,何尝肖像天工之万一哉⑥!
【注释】
①子之贵者:大地中所产之可宝贵者。
②五金:古以金、银、铜、铁、锡为五金,此泛指各种金属。
③石得燔而成功:石头被火烧之后而各成其功用。
④外拒:抵御外物之渗漏。
⑤历候远涉:历时很久而远行万里。
⑥“巧极丹铅炉火”句:在炼鼎烧汞的过程中,炉火与诸石的相互作用已经巧妙到了极致,那些炼丹方士就是费尽千言万语,也是无法表述大自然妙用的万分之一。
【译文】
宋子说:在水、火、木、金、土这五行之中,土是产生万物之根本。从土中产生的众多物质之中,贵重的岂止有金属这一类呢!金属和火相互作用而熔融流动,这种功用真可以算是足够大的了。但是石头经过烈火焚烧以后也都有它的功用,而且越来越奇特。水会浸坏东西,凡是有空隙的地方,水都可以渗透,可以说水连一根头发大小的裂缝都不放过。但是,有了石灰这一类填补缝隙的东西,用它来填补船缝就能确保大船安全漂洋过海,用来砌砖筑城也能使城墙坚固。这种宝物,并不需要经过长途跋涉的艰苦努力就能得到。因此,大概没有什么东西比烧石的功用更大的了。至于矾能呈现出五色的形态,硫能够成为群石的主将,这些也都是从烈火中变化生成的。炼丹术可以说是最巧妙的了,然而,尽管炼丹术士唇焦舌烂地吹嘘,又怎能比得上自然力的万分之一呢!
石灰
【原文】
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成质之后,入水永劫不坏。亿万舟楫,亿万垣墙,窒隙防淫①,是必由之。百里内外,土中必生可燔石,石以青色为上,黄白次之。石必掩土内二三尺,掘取受燔,土面见风者不用。燔灰火料,煤炭居十九,薪炭居十一。先取煤炭、泥和做成饼,每煤饼一层,垒石一层,铺薪其底,灼火燔之。最佳者曰矿灰,最恶者曰窑滓灰。火力到后,烧酥石性,置于风中,久自吹化成粉。急用者以水沃之,亦自解散。
凡灰用以固舟缝,则桐油、鱼油调,厚绢、细罗和油杵千下塞艌②。用以砌墙、石,则筛去石块,水调黏合。甃墁③则仍用油、灰。用以垩墙壁,则澄过,入纸筋涂墁。用以襄墓④及贮水池,则灰一分,入河沙、黄土三分,用糯粳米、杨桃藤汁和匀,轻筑坚固,永不隳坏,名曰三和土。其余造靛造纸。功用难以枚述。凡温、台、闽、广海滨,石不堪灰者,则天生蛎蚝⑤以代之。
【注释】
①窒隙防淫:堵住缝隙,防止漏水。
②艌:船板上的缝隙。
③甃墁(màn):铺地砖,涂墙壁。
④襄墓:建造坟墓。
⑤蛎蚝:贝壳。
【译文】
凡是石灰都是由石灰石经过烈火煅烧而成的。石灰一旦成形之后,即便遇到水也永远不会变坏。多少船只,多少墙壁,凡是需要填隙防水的,一定要用到它。方圆百里之间,必定会有可供煅烧石灰的石头。这种石灰石以青色的为最好,黄白色的则差些。石灰石一般埋在地下二三尺,可以挖取进行煅烧,但表面已经风化的石灰石就不能用了。煅烧石灰的燃料,用煤的约占十分之九,用柴火或者炭的约占十分之一。先把煤掺和泥做成煤饼,然后一层煤饼一层石相间着堆砌,底下铺柴引燃煅烧。质量最好的叫做矿灰,最差的叫做窑滓灰。火候足后,石头就会变脆。放在空气中会慢慢风化成粉末。着急用的时候洒上水,也会自动散开。
石灰的用途有很多,它能与桐油、鱼油调拌后同时加上舂烂的厚绢、细罗,则可以用来塞补船缝;用来砌墙时,则要先筛去石块,再用水调匀黏合;用来砌砖铺地面时,则仍用油灰;用来粉刷或者涂抹墙壁时,则要先将石灰水澄清,再加入纸筋,然后涂抹;用来造坟墓或者建蓄水池时,则是一份石灰加两份河沙和黄泥,再用粳糯米饭和猕猴桃汁拌匀,不必夯打便很坚固,永远不会损坏,这就叫做三和土(按原文称谓)。此外,石灰还可以用于染色业和造纸业等方面,用途繁多而难以一一列举。大体上说,在温州、台州、福州、广州一带,沿海的石头如果不能用来煅烧石灰,可以寻找天然的牡蛎壳来代替它。
蛎灰
【原文】
凡海滨石山傍水处,成浪积压,生出蛎房,闽中曰蚝房。经年久者长成数丈,阔则数亩,崎岖如石假山形象。蛤之类压入岩中,久则消化作肉团,名曰蛎黄,味极珍美①。凡燔蛎灰者,执椎与凿,濡足②取来(药铺所货牡蛎,即此碎块),叠煤架火燔成,与前石灰共法。黏砌成墙、桥梁,调和桐油造舟,功皆相同。有误以蚬灰(即蛤粉)为蛎灰者,不格物之故也。
【注释】
①珍美:鲜美。
②濡足:涉水。
【译文】
海滨一些背靠石山面临海水的地方,由于成质的海浪长期冲击,生长出一种蛎房,福建一带称为“蚝房”。经过长时间积累而形成的这种蚝房可以达到几丈高、几亩宽,外形高低不平,如同假石山一样。一些蛤蜊一类的生物被冲入像岩石似的蛎房里面,经过长久消化就变成了肉团,名叫“蛎黄”,味道非常珍美。煅烧蛎灰的人,拿着椎和凿子,涉水将蛎房凿取下来(药房销售的牡蛎就是这种碎块儿),去肉后,将蛎壳和煤饼堆砌在一起煅烧,方法与烧石灰的方法相同。凡是砌城墙、桥梁等工程,将蛎灰调和桐油造船,功用都与石灰相同。有人误以为蚬灰(即蛤蜊粉)是牡蛎灰,是因为没有考察客观事物的缘故。
煤炭
【原文】
凡煤炭普天皆生,以供煅炼金、石之用。南方秃山无草木者,下即有煤,北方勿论。煤有三种,有明煤、碎煤、末煤。明煤大块如斗许,燕、齐、秦、晋生之。不用风箱鼓扇,以木炭少许引燃,嫫炽①达昼夜。其傍夹带碎屑,则用洁净黄土调水作饼而烧之。碎煤有两种,多生吴、楚。炎高者曰饭炭,用以炊烹;炎平者曰铁炭,用以冶锻。入炉先用水沃湿,必用鼓鞲②后红,以次增添而用。末炭如面者,名曰自来风。泥水调成饼,入于炉内,既灼之后,与明煤相同,经昼夜不灭,半供炊爨③,半供熔铜、化石、升朱④。至于燔石为灰与矾、硫,则三煤皆可用也。
凡取煤经历久者,从土面能辨有无之色,然后掘挖,深至五丈许方始得煤。初见煤端时,毒气灼人。有将巨竹凿去中节,尖锐其末,插入炭中,其毒烟从竹中透上,人从其下施钁⑤拾取者。或一井而下,炭纵横广有,则随其左右阔取。其上支板,以防压崩耳。
凡煤炭取空而后,以土填实其井,以二三十年后,其下煤复生长,取之不尽。其底及四周石卵,土人名曰铜炭者,取出烧皂矾与硫黄(详后款)。凡石卵单取硫黄者,其气薰甚⑥,名曰臭煤,燕京房山、固安、湖广荆州等处间有之。凡煤炭经焚而后,质随火神化去,总无灰滓。盖金与土石之间,造化别现此种云。凡煤炭不生茂草盛木之乡,以见天心之妙。其炊爨功用所不及者,唯结腐一种而已(结豆腐者,用煤炉则焦苦)。
【注释】
①嫫炽:猛烈燃烧。
②鼓鞲(ɡōu):鼓风机。
③炊爨(cuàn):烧火做饭。
④升朱:烧制朱砂。
⑤施钁(jué):用大锄挖。
⑥薰甚:很呛人。
【译文】
煤炭各地都有出产,供冶金和烧石之用。南方不生长草木的秃山底下便有煤,北方却不一定是这样。煤大致有三种:明煤、碎煤和末煤。明煤块头大,有的像米斗那样大,产于河北、山东、陕西及山西。明煤不必用风箱鼓风,只需加入少量木炭引燃,便能日夜炽烈地燃烧。明煤的碎屑,则可以用干净的黄土调水做成煤饼来烧。碎煤有两种,多产于江苏、安徽和湖北等地区。碎煤燃烧时,火焰高的叫做饭炭,用来煮饭;火焰平的叫做铁炭,用于冶炼。碎煤先用水浇湿,入炉后再鼓风才能烧红,以后只要不断添煤,便可继续燃烧。末煤呈粉状的叫做自来风,用泥水调成饼状,放入炉内,点燃之后,便和明煤一样,日夜燃烧不会熄灭。末煤有的用来烧火做饭,有的用来炼铜、熔化矿石及升炼朱砂。至于烧制石灰、矾或者硫,上述三种煤都可使用。
采煤经验多的人,从地面上的土质情况就能判断地下是不是有煤,然后再往下挖掘,挖到五丈深左右才能得到煤。煤层出现时,毒气冒出能伤人。一种方法是将大竹筒的中节凿通,削尖竹筒末端,插入煤层,毒气便通过竹筒往上空排出,人就可以下去用大锄挖煤了。井下发现煤层向四方延伸,人就可以横打巷道进行挖取。巷道要用木板支护,以防崩塌伤人。
煤层挖完以后,如果用土把井填实,二三十年后,煤又会重生,取之不尽。煤层底板或者围岩中有一种石卵,当地人叫做铜炭,可以用来烧取皂矾和硫黄(在下文详述)。只能用来烧取硫黄的铜炭,气味特别臭,叫做臭煤,在北京的房山、固安与湖北的荆州等地有时还可以采到。
煤炭燃烧的时候,煤质全部烧完,不会留下灰烬,这是自然界中介于金属与土石之间的特殊品种。煤不产于草木茂盛的地方,可见自然界安排得十分巧妙。如果说煤在炊事方面还有不足之处的话,那它仅仅是不适合用于做豆腐而已(用煤炉煮豆浆,结成的豆腐会有焦苦味)。
矾石白矾
【原文】
凡矾燔石而成。白矾一种,亦所在有之,最盛者山西晋、南直无为等州①,价值低贱,与寒水石②相仿。然煎水极沸,投矾化之,以之染物,则固结肤膜之间,外水永不入,故制糖饯与染画纸红纸者需之。其末干撒,又能治浸淫恶水,故湿疮家③亦急需之也。
凡白矾,掘土取磊块石,层叠煤炭饼煅炼,如烧石灰样。火候已足,冷定入水。煎水极沸时,盘中有溅溢如物飞出,俗名蝴蝶矾者,则矾成矣。煎浓之后,入水缸内澄,其上隆结曰吊矾,洁白异常。其沉下者曰缸矾。轻虚如棉絮者曰柳絮矾。烧汁至尽,白如雪者,谓之巴石。方药家④煅过用者曰枯矾云。
【注释】
①山西晋、南直无为等州:山西无晋州,明时晋州即今河北晋州。南直隶无为州,即今安徽无为县。
②寒水石:即天然石膏。
③湿疮家:专治湿疮的医生。前言之“恶水”,即湿疮所流之脓水。
④方药家:专攻方剂、药理的医生。
【译文】
明矾是由矾石烧制而成的。白矾到处都有,出产最多的是山西的晋州和安徽的无为州等地,它的价钱十分便宜,同寒水石的价钱差不多。然而,当水煮开之后,将明矾放入沸水中溶化并用它来染东西时,它就能够固结在所染物品的表面,使其他的水分永不渗入。所以,制蜜饯、染画纸、染红纸都要用... -->>
【原文】
宋子曰:五行之内,土为万物之母。子之贵者①,岂惟五金②哉。金与火相守而流,功用谓莫尚焉矣。石得燔而成功③,盖愈出而愈奇焉。水浸淫而败物,有隙必攻,所谓不遗丝发者。调和一物以为外拒④,漂海则冲洋澜,粘甃则固城雉。不烦历候远涉⑤,而至宝得焉。燔石之功,殆莫之与京矣。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巧极丹铅炉火,方士纵焦劳唇舌,何尝肖像天工之万一哉⑥!
【注释】
①子之贵者:大地中所产之可宝贵者。
②五金:古以金、银、铜、铁、锡为五金,此泛指各种金属。
③石得燔而成功:石头被火烧之后而各成其功用。
④外拒:抵御外物之渗漏。
⑤历候远涉:历时很久而远行万里。
⑥“巧极丹铅炉火”句:在炼鼎烧汞的过程中,炉火与诸石的相互作用已经巧妙到了极致,那些炼丹方士就是费尽千言万语,也是无法表述大自然妙用的万分之一。
【译文】
宋子说:在水、火、木、金、土这五行之中,土是产生万物之根本。从土中产生的众多物质之中,贵重的岂止有金属这一类呢!金属和火相互作用而熔融流动,这种功用真可以算是足够大的了。但是石头经过烈火焚烧以后也都有它的功用,而且越来越奇特。水会浸坏东西,凡是有空隙的地方,水都可以渗透,可以说水连一根头发大小的裂缝都不放过。但是,有了石灰这一类填补缝隙的东西,用它来填补船缝就能确保大船安全漂洋过海,用来砌砖筑城也能使城墙坚固。这种宝物,并不需要经过长途跋涉的艰苦努力就能得到。因此,大概没有什么东西比烧石的功用更大的了。至于矾能呈现出五色的形态,硫能够成为群石的主将,这些也都是从烈火中变化生成的。炼丹术可以说是最巧妙的了,然而,尽管炼丹术士唇焦舌烂地吹嘘,又怎能比得上自然力的万分之一呢!
石灰
【原文】
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成质之后,入水永劫不坏。亿万舟楫,亿万垣墙,窒隙防淫①,是必由之。百里内外,土中必生可燔石,石以青色为上,黄白次之。石必掩土内二三尺,掘取受燔,土面见风者不用。燔灰火料,煤炭居十九,薪炭居十一。先取煤炭、泥和做成饼,每煤饼一层,垒石一层,铺薪其底,灼火燔之。最佳者曰矿灰,最恶者曰窑滓灰。火力到后,烧酥石性,置于风中,久自吹化成粉。急用者以水沃之,亦自解散。
凡灰用以固舟缝,则桐油、鱼油调,厚绢、细罗和油杵千下塞艌②。用以砌墙、石,则筛去石块,水调黏合。甃墁③则仍用油、灰。用以垩墙壁,则澄过,入纸筋涂墁。用以襄墓④及贮水池,则灰一分,入河沙、黄土三分,用糯粳米、杨桃藤汁和匀,轻筑坚固,永不隳坏,名曰三和土。其余造靛造纸。功用难以枚述。凡温、台、闽、广海滨,石不堪灰者,则天生蛎蚝⑤以代之。
【注释】
①窒隙防淫:堵住缝隙,防止漏水。
②艌:船板上的缝隙。
③甃墁(màn):铺地砖,涂墙壁。
④襄墓:建造坟墓。
⑤蛎蚝:贝壳。
【译文】
凡是石灰都是由石灰石经过烈火煅烧而成的。石灰一旦成形之后,即便遇到水也永远不会变坏。多少船只,多少墙壁,凡是需要填隙防水的,一定要用到它。方圆百里之间,必定会有可供煅烧石灰的石头。这种石灰石以青色的为最好,黄白色的则差些。石灰石一般埋在地下二三尺,可以挖取进行煅烧,但表面已经风化的石灰石就不能用了。煅烧石灰的燃料,用煤的约占十分之九,用柴火或者炭的约占十分之一。先把煤掺和泥做成煤饼,然后一层煤饼一层石相间着堆砌,底下铺柴引燃煅烧。质量最好的叫做矿灰,最差的叫做窑滓灰。火候足后,石头就会变脆。放在空气中会慢慢风化成粉末。着急用的时候洒上水,也会自动散开。
石灰的用途有很多,它能与桐油、鱼油调拌后同时加上舂烂的厚绢、细罗,则可以用来塞补船缝;用来砌墙时,则要先筛去石块,再用水调匀黏合;用来砌砖铺地面时,则仍用油灰;用来粉刷或者涂抹墙壁时,则要先将石灰水澄清,再加入纸筋,然后涂抹;用来造坟墓或者建蓄水池时,则是一份石灰加两份河沙和黄泥,再用粳糯米饭和猕猴桃汁拌匀,不必夯打便很坚固,永远不会损坏,这就叫做三和土(按原文称谓)。此外,石灰还可以用于染色业和造纸业等方面,用途繁多而难以一一列举。大体上说,在温州、台州、福州、广州一带,沿海的石头如果不能用来煅烧石灰,可以寻找天然的牡蛎壳来代替它。
蛎灰
【原文】
凡海滨石山傍水处,成浪积压,生出蛎房,闽中曰蚝房。经年久者长成数丈,阔则数亩,崎岖如石假山形象。蛤之类压入岩中,久则消化作肉团,名曰蛎黄,味极珍美①。凡燔蛎灰者,执椎与凿,濡足②取来(药铺所货牡蛎,即此碎块),叠煤架火燔成,与前石灰共法。黏砌成墙、桥梁,调和桐油造舟,功皆相同。有误以蚬灰(即蛤粉)为蛎灰者,不格物之故也。
【注释】
①珍美:鲜美。
②濡足:涉水。
【译文】
海滨一些背靠石山面临海水的地方,由于成质的海浪长期冲击,生长出一种蛎房,福建一带称为“蚝房”。经过长时间积累而形成的这种蚝房可以达到几丈高、几亩宽,外形高低不平,如同假石山一样。一些蛤蜊一类的生物被冲入像岩石似的蛎房里面,经过长久消化就变成了肉团,名叫“蛎黄”,味道非常珍美。煅烧蛎灰的人,拿着椎和凿子,涉水将蛎房凿取下来(药房销售的牡蛎就是这种碎块儿),去肉后,将蛎壳和煤饼堆砌在一起煅烧,方法与烧石灰的方法相同。凡是砌城墙、桥梁等工程,将蛎灰调和桐油造船,功用都与石灰相同。有人误以为蚬灰(即蛤蜊粉)是牡蛎灰,是因为没有考察客观事物的缘故。
煤炭
【原文】
凡煤炭普天皆生,以供煅炼金、石之用。南方秃山无草木者,下即有煤,北方勿论。煤有三种,有明煤、碎煤、末煤。明煤大块如斗许,燕、齐、秦、晋生之。不用风箱鼓扇,以木炭少许引燃,嫫炽①达昼夜。其傍夹带碎屑,则用洁净黄土调水作饼而烧之。碎煤有两种,多生吴、楚。炎高者曰饭炭,用以炊烹;炎平者曰铁炭,用以冶锻。入炉先用水沃湿,必用鼓鞲②后红,以次增添而用。末炭如面者,名曰自来风。泥水调成饼,入于炉内,既灼之后,与明煤相同,经昼夜不灭,半供炊爨③,半供熔铜、化石、升朱④。至于燔石为灰与矾、硫,则三煤皆可用也。
凡取煤经历久者,从土面能辨有无之色,然后掘挖,深至五丈许方始得煤。初见煤端时,毒气灼人。有将巨竹凿去中节,尖锐其末,插入炭中,其毒烟从竹中透上,人从其下施钁⑤拾取者。或一井而下,炭纵横广有,则随其左右阔取。其上支板,以防压崩耳。
凡煤炭取空而后,以土填实其井,以二三十年后,其下煤复生长,取之不尽。其底及四周石卵,土人名曰铜炭者,取出烧皂矾与硫黄(详后款)。凡石卵单取硫黄者,其气薰甚⑥,名曰臭煤,燕京房山、固安、湖广荆州等处间有之。凡煤炭经焚而后,质随火神化去,总无灰滓。盖金与土石之间,造化别现此种云。凡煤炭不生茂草盛木之乡,以见天心之妙。其炊爨功用所不及者,唯结腐一种而已(结豆腐者,用煤炉则焦苦)。
【注释】
①嫫炽:猛烈燃烧。
②鼓鞲(ɡōu):鼓风机。
③炊爨(cuàn):烧火做饭。
④升朱:烧制朱砂。
⑤施钁(jué):用大锄挖。
⑥薰甚:很呛人。
【译文】
煤炭各地都有出产,供冶金和烧石之用。南方不生长草木的秃山底下便有煤,北方却不一定是这样。煤大致有三种:明煤、碎煤和末煤。明煤块头大,有的像米斗那样大,产于河北、山东、陕西及山西。明煤不必用风箱鼓风,只需加入少量木炭引燃,便能日夜炽烈地燃烧。明煤的碎屑,则可以用干净的黄土调水做成煤饼来烧。碎煤有两种,多产于江苏、安徽和湖北等地区。碎煤燃烧时,火焰高的叫做饭炭,用来煮饭;火焰平的叫做铁炭,用于冶炼。碎煤先用水浇湿,入炉后再鼓风才能烧红,以后只要不断添煤,便可继续燃烧。末煤呈粉状的叫做自来风,用泥水调成饼状,放入炉内,点燃之后,便和明煤一样,日夜燃烧不会熄灭。末煤有的用来烧火做饭,有的用来炼铜、熔化矿石及升炼朱砂。至于烧制石灰、矾或者硫,上述三种煤都可使用。
采煤经验多的人,从地面上的土质情况就能判断地下是不是有煤,然后再往下挖掘,挖到五丈深左右才能得到煤。煤层出现时,毒气冒出能伤人。一种方法是将大竹筒的中节凿通,削尖竹筒末端,插入煤层,毒气便通过竹筒往上空排出,人就可以下去用大锄挖煤了。井下发现煤层向四方延伸,人就可以横打巷道进行挖取。巷道要用木板支护,以防崩塌伤人。
煤层挖完以后,如果用土把井填实,二三十年后,煤又会重生,取之不尽。煤层底板或者围岩中有一种石卵,当地人叫做铜炭,可以用来烧取皂矾和硫黄(在下文详述)。只能用来烧取硫黄的铜炭,气味特别臭,叫做臭煤,在北京的房山、固安与湖北的荆州等地有时还可以采到。
煤炭燃烧的时候,煤质全部烧完,不会留下灰烬,这是自然界中介于金属与土石之间的特殊品种。煤不产于草木茂盛的地方,可见自然界安排得十分巧妙。如果说煤在炊事方面还有不足之处的话,那它仅仅是不适合用于做豆腐而已(用煤炉煮豆浆,结成的豆腐会有焦苦味)。
矾石白矾
【原文】
凡矾燔石而成。白矾一种,亦所在有之,最盛者山西晋、南直无为等州①,价值低贱,与寒水石②相仿。然煎水极沸,投矾化之,以之染物,则固结肤膜之间,外水永不入,故制糖饯与染画纸红纸者需之。其末干撒,又能治浸淫恶水,故湿疮家③亦急需之也。
凡白矾,掘土取磊块石,层叠煤炭饼煅炼,如烧石灰样。火候已足,冷定入水。煎水极沸时,盘中有溅溢如物飞出,俗名蝴蝶矾者,则矾成矣。煎浓之后,入水缸内澄,其上隆结曰吊矾,洁白异常。其沉下者曰缸矾。轻虚如棉絮者曰柳絮矾。烧汁至尽,白如雪者,谓之巴石。方药家④煅过用者曰枯矾云。
【注释】
①山西晋、南直无为等州:山西无晋州,明时晋州即今河北晋州。南直隶无为州,即今安徽无为县。
②寒水石:即天然石膏。
③湿疮家:专治湿疮的医生。前言之“恶水”,即湿疮所流之脓水。
④方药家:专攻方剂、药理的医生。
【译文】
明矾是由矾石烧制而成的。白矾到处都有,出产最多的是山西的晋州和安徽的无为州等地,它的价钱十分便宜,同寒水石的价钱差不多。然而,当水煮开之后,将明矾放入沸水中溶化并用它来染东西时,它就能够固结在所染物品的表面,使其他的水分永不渗入。所以,制蜜饯、染画纸、染红纸都要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