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小说网 www.jitxt.com,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另外,诏书又提到司马伷、王浑、王濬等人仍然受贾充节度,再次重申了贾充最高统帅的地位,并让贾充从荆州襄阳转移到离建邺更近的豫州项城督战。这意味着伐吴之役即将进入围攻建邺的决战阶段了。
纵使远在洛阳的司马炎都能洞悉战局,可临近前线的贾充却再次打起退堂鼓,他上疏道:“吴国仓促间难以平定,眼看快到夏天,南方湿气重,军中恐怕会蔓延疫病,请陛下火速召回诸军。考虑到此战损失重大,臣请腰斩张华告谢天下!”朝廷里,中书监荀勖跟贾充沆瀣一气,同样主张撤军。贾充和荀勖为什么对伐吴这样抵触?除了对军事方面感觉过于迟钝,也是担忧“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司马炎自然不糊涂,他答复贾充说:“张华的意思就是朕的意思。”言外之意,你还敢腰斩我不成?
贾充无奈,只好老老实实移屯到项城。
紧跟着,司马炎又单独给王濬写了封诏书:“你顺流直取建邺,不用顾及别的。”
总之,王濬经过羊祜多次举荐,又得到杜预和司马炎的鼎力支持,终于被推向了最耀眼的舞台。
4月中旬,王濬得到杜预一万七千兵增援后越过江陵,继续顺长江向东,沿途联合王戎攻克武昌,又联合胡奋攻克夏口,并得到王戎和胡奋共一万三千兵的增援。最终,王濬率八万水军直逼吴都建邺。
最后的丞相
益梁都督王濬打得顺风顺水。与此同时,在东战线,扬州都督王浑也进驻到建邺西南五十公里处的横江,把长江北岸的吴国势力扫荡一空。
建邺城临江矗立,在建邺城外的江面上,停驻着吴国丞相张悌率领的三万吴军,他刚刚奉命要去迎战王浑。
张悌溯江行进四十多公里后,已经能望见长江北岸的王浑大军了。丹杨太守沈莹言道:“听说王濬正率水军逼向建邺,不如我们就在这里迎战王濬。如果我们去江北打王浑,就没人能守护建邺了!”
张悌惆怅地叹了口气:“无论怎样做,吴国灭亡都无法避免了。若等王濬逼近,我军恐怕连最后一战的勇气都会丧失殆尽,到时候陛下出城投降,君臣无一人为社稷殉难,这难道不是耻辱吗?”
“那您打算……”
“我打算渡过长江,和王浑决一死战。如果我临阵战死,全当报效社稷,无悔无憾!”
沈莹为张悌舍身赴死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在下誓追随丞相左右。”
适逢初春,江面上吹起和煦的暖风,带走了去年冬天的寒气。这寒气不正像暴虐的孙皓,终会被春风吹散吗?然而,张悌却固执地想要为这邪恶的王朝殉葬。春风拂过张悌的脸颊,他最后一次回首,看了眼建邺。然后,他悲壮地下令:“全军进驻江北!”
在今天的马鞍山市一带,长江向东北流,横江便在这一段流域的西北岸。很快,驻守在横江的晋军统帅王浑即将面临吴国最后也是最猛烈的抵抗。
张悌派沈莹为前锋,王浑则派豫州刺史周浚为前锋,两军展开激战。
沈莹麾下五千人号称“青巾兵”,本是战斗力极高的山越人。但眼下,“青巾兵”的攻势却显得相当疲软。沈莹一连发起三轮突击,结果都被周浚挡了回去,而他自己也死在乱军之中。沈莹一死,吴军士气土崩瓦解,纷纷掉头逃往长江方向,晋军紧追不舍。数万人都在狂奔,犹如洪水泄堤,不可阻挡。然而,却有一个人伫立在战场上一动不动,静静地准备着拥抱死亡。
张悌将宝剑插在地上,抬头漠然望着前方,一拨又一拨的吴军从他身旁飞奔而过,距他前面百米,晋军犹如凶神恶煞般冲杀过来。
吴国右将军诸葛靓拽着张悌的衣袖:“巨先(张悌字巨先),存亡有天命,不是你能左右的。没必要轻生啊!”这位诸葛靓,正是当年诸葛诞在淮南发动叛乱前送往吴国做人质的幼子。
张悌摇了摇头道:“我年幼时就受过你家诸葛公的提携,我常担心自己辜负贤士知遇之恩。今天,我以身殉国,死得其所!”他所说的诸葛公,即是吴国名臣诸葛瑾,也就是诸葛靓的堂叔。
诸葛靓还是紧紧拽着张悌的衣袖不放,希望带张悌逃离战场。
张悌甩了甩袖子:“仲思(诸葛靓字仲思),你本是魏国人,不该死在这里,你自己逃吧,以后还能回到故乡!”
诸葛靓听到这里,只好独自逃命。他跑了百余步后回头望去,只见张悌已被晋军砍得血肉模糊。而诸葛靓则成功逃离战场,在不久后,还有关于他的一段故事。
这场战争致使两千名吴军横死。死,有轻如鸿毛,有重如泰山。按说守卫疆土应该是军人的本分,但吴国有这么一个混账皇帝祸害天下,而全天下都渴望统一,那么这些阵亡的吴国将士到底算不算死得其所呢?
总而言之,张悌,这位吴国最后的丞相终于得偿所愿,以死殉了社稷。
乱世终结
就在张悌和王浑展开决战的时候,东战线的另一位晋军统帅——司马伷也进驻建邺以北三十公里处的涂中,他隔着长江,紧盯吴都建邺。更具威慑力的,则是顺长江而下,日益向建邺逼近的王濬水军舰队。
孙皓派张象率一万水军溯江而上,迎击王濬。但当张象远远望见江面上的晋军旗帜后,果断倒戈,加入了晋军。
4月,孙皓最后会集了两万人,将皇宫中零零散散的珍宝都拿了出来:“击退晋军,这些珍宝都是你们的!”
众人垂涎欲滴地盯着珍宝,纷纷振臂高呼:“誓为陛下决一死战!”可他们心里想的却是:珍宝属于谁,现在已不是你能说了算的。当晚,这临时拼凑的两万吴军即发动哗变,抢走珍宝,又放火烧了孙皓的皇宫。
孙皓彻底绝望,吴国再没有任何力量能抵御晋军了。
现在,晋军各路统帅均已达成自己的战略目标,都在静候朝廷下一步部署,而只有益梁都督王濬仍风驰电掣般向建邺挺进。他即将要路过王浑所在的横江。
王浑麾下何恽谏言:“请将军现在就攻打建邺,否则功劳肯定被王濬抢走。”
王浑回答:“朝廷不准我冒进,若抗命,战胜不能免责,战败更是重罪。况且,此前诏书让王濬受我节度,到时候我与王濬合流,一起攻向建邺岂不稳妥?”
“王濬气势如虹,怎么可能甘心听您的命令?”
前面说过,司马炎在战役之初下了一道诏命,让王濬接近建邺时归王浑管辖,可随后,司马炎力挺王濬,就没有再提这回事。那么王濬、王浑究竟该如何处理?就全看个人理解了。
王浑对何恽的提醒不以为然,他给王濬写了封信,邀请对方途经横江时上岸召开军事会议。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王浑以书信的形式“邀请”王濬上岸,这并非军令,也没有配兵符。王浑为何这么客气?究其原因,恐怕也是司马炎前后矛盾的诏书让他没有十足的底气。
4月30日,王濬舰队开到三山(今安徽省芜湖市三山区)时,收到王浑送来的书信。在他前方五十公里处的长江西北岸,就是王浑驻军的横江,越过横江再前进五十公里,则是此战的最终目的地——建邺。
攻克建邺,意味着终结近百年乱世。这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
僚属提醒道:“将军,再往前就到横江了,王浑请您上岸军议。”
王濬呆呆地望着建邺方向出神,喃喃自语:“功名……停不下来啊……”
“将军?您说什么?”
王濬一咬牙,一跺脚:“就跟王浑说,风太大,船停不下来!”他距离横江尚有五十公里路程,如果想停,当然能停下来。然而,功名,散发着强烈的诱惑力,让他奋不顾身地奔向建邺。王濬的心停不下来了。
与王濬同行的巴东都督唐彬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他预感到王濬和王浑日后免不了争功,他不想牵扯进这场复杂的争斗,便对王濬道:“在下近来偶染风寒,想先停船休息几天再走。”
然后,唐彬果断命令自己的舰队停止前进,表示出不想跟同僚争功的态度。
当夜,王浑收到了王濬的回信。他抬眼望去,只见王濬的舰队正从江面上径自飞驰而过。几天前,他还在为自己击溃了这场战役中吴国最强的军队沾沾自喜,他也因那封让王濬受他节度的诏书信心满满。可现在,他内心只有愤怒和懊悔。
“混账东西!”王浑狠狠地将王濬的信踩在脚下,心急火燎地下令,“周浚!马上率前锋开拔!一定要赶在王濬之前攻入建邺!”随后,他自己也率主力向建邺挺进。那么,周浚到底能否抢到王濬前面攻进建邺呢?按照两军的正常速度,应该说绝无可能。然而,后面两天发生了一系列事件,竟导致局面出现了变化。
5月1日上午,王濬舰队开到建邺城西的石头城。这座石头城距离建邺仅几公里,是建邺的卫星城,也是保护建邺的最后一道屏障。石头城沦陷,意味着建邺形同裸城。
此时,王濬收到孙皓送来的投降书。
“把降书送给王浑,让他来建邺会师。”王濬吩咐道。事实上,孙皓的降书本就是一式三份,同时送给了王濬、王浑、司马伷三位晋军统帅。王濬主动将降书送给王浑,仅仅是卖个顺水人情,因为以目前的形势,他知道王浑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抢在自己前头了。
5月1日中午,王濬抵达建邺城下,但他没有进城。不需要了。孙皓袒胸露背,自缚双手,带领二十一位宗室成员出建邺城外,向王濬叩首跪拜,正式宣告国祚终结。王濬把孙皓搀扶起来,他向建邺城内瞭望,只见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原来是孙皓的皇宫正在熊熊烈焰中燃烧……
自公元229年孙权称帝至公元280年孙皓投降,吴国历经五十一年后灭亡。但实际上,早在公元196年孙策割据江东... -->>
另外,诏书又提到司马伷、王浑、王濬等人仍然受贾充节度,再次重申了贾充最高统帅的地位,并让贾充从荆州襄阳转移到离建邺更近的豫州项城督战。这意味着伐吴之役即将进入围攻建邺的决战阶段了。
纵使远在洛阳的司马炎都能洞悉战局,可临近前线的贾充却再次打起退堂鼓,他上疏道:“吴国仓促间难以平定,眼看快到夏天,南方湿气重,军中恐怕会蔓延疫病,请陛下火速召回诸军。考虑到此战损失重大,臣请腰斩张华告谢天下!”朝廷里,中书监荀勖跟贾充沆瀣一气,同样主张撤军。贾充和荀勖为什么对伐吴这样抵触?除了对军事方面感觉过于迟钝,也是担忧“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司马炎自然不糊涂,他答复贾充说:“张华的意思就是朕的意思。”言外之意,你还敢腰斩我不成?
贾充无奈,只好老老实实移屯到项城。
紧跟着,司马炎又单独给王濬写了封诏书:“你顺流直取建邺,不用顾及别的。”
总之,王濬经过羊祜多次举荐,又得到杜预和司马炎的鼎力支持,终于被推向了最耀眼的舞台。
4月中旬,王濬得到杜预一万七千兵增援后越过江陵,继续顺长江向东,沿途联合王戎攻克武昌,又联合胡奋攻克夏口,并得到王戎和胡奋共一万三千兵的增援。最终,王濬率八万水军直逼吴都建邺。
最后的丞相
益梁都督王濬打得顺风顺水。与此同时,在东战线,扬州都督王浑也进驻到建邺西南五十公里处的横江,把长江北岸的吴国势力扫荡一空。
建邺城临江矗立,在建邺城外的江面上,停驻着吴国丞相张悌率领的三万吴军,他刚刚奉命要去迎战王浑。
张悌溯江行进四十多公里后,已经能望见长江北岸的王浑大军了。丹杨太守沈莹言道:“听说王濬正率水军逼向建邺,不如我们就在这里迎战王濬。如果我们去江北打王浑,就没人能守护建邺了!”
张悌惆怅地叹了口气:“无论怎样做,吴国灭亡都无法避免了。若等王濬逼近,我军恐怕连最后一战的勇气都会丧失殆尽,到时候陛下出城投降,君臣无一人为社稷殉难,这难道不是耻辱吗?”
“那您打算……”
“我打算渡过长江,和王浑决一死战。如果我临阵战死,全当报效社稷,无悔无憾!”
沈莹为张悌舍身赴死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在下誓追随丞相左右。”
适逢初春,江面上吹起和煦的暖风,带走了去年冬天的寒气。这寒气不正像暴虐的孙皓,终会被春风吹散吗?然而,张悌却固执地想要为这邪恶的王朝殉葬。春风拂过张悌的脸颊,他最后一次回首,看了眼建邺。然后,他悲壮地下令:“全军进驻江北!”
在今天的马鞍山市一带,长江向东北流,横江便在这一段流域的西北岸。很快,驻守在横江的晋军统帅王浑即将面临吴国最后也是最猛烈的抵抗。
张悌派沈莹为前锋,王浑则派豫州刺史周浚为前锋,两军展开激战。
沈莹麾下五千人号称“青巾兵”,本是战斗力极高的山越人。但眼下,“青巾兵”的攻势却显得相当疲软。沈莹一连发起三轮突击,结果都被周浚挡了回去,而他自己也死在乱军之中。沈莹一死,吴军士气土崩瓦解,纷纷掉头逃往长江方向,晋军紧追不舍。数万人都在狂奔,犹如洪水泄堤,不可阻挡。然而,却有一个人伫立在战场上一动不动,静静地准备着拥抱死亡。
张悌将宝剑插在地上,抬头漠然望着前方,一拨又一拨的吴军从他身旁飞奔而过,距他前面百米,晋军犹如凶神恶煞般冲杀过来。
吴国右将军诸葛靓拽着张悌的衣袖:“巨先(张悌字巨先),存亡有天命,不是你能左右的。没必要轻生啊!”这位诸葛靓,正是当年诸葛诞在淮南发动叛乱前送往吴国做人质的幼子。
张悌摇了摇头道:“我年幼时就受过你家诸葛公的提携,我常担心自己辜负贤士知遇之恩。今天,我以身殉国,死得其所!”他所说的诸葛公,即是吴国名臣诸葛瑾,也就是诸葛靓的堂叔。
诸葛靓还是紧紧拽着张悌的衣袖不放,希望带张悌逃离战场。
张悌甩了甩袖子:“仲思(诸葛靓字仲思),你本是魏国人,不该死在这里,你自己逃吧,以后还能回到故乡!”
诸葛靓听到这里,只好独自逃命。他跑了百余步后回头望去,只见张悌已被晋军砍得血肉模糊。而诸葛靓则成功逃离战场,在不久后,还有关于他的一段故事。
这场战争致使两千名吴军横死。死,有轻如鸿毛,有重如泰山。按说守卫疆土应该是军人的本分,但吴国有这么一个混账皇帝祸害天下,而全天下都渴望统一,那么这些阵亡的吴国将士到底算不算死得其所呢?
总而言之,张悌,这位吴国最后的丞相终于得偿所愿,以死殉了社稷。
乱世终结
就在张悌和王浑展开决战的时候,东战线的另一位晋军统帅——司马伷也进驻建邺以北三十公里处的涂中,他隔着长江,紧盯吴都建邺。更具威慑力的,则是顺长江而下,日益向建邺逼近的王濬水军舰队。
孙皓派张象率一万水军溯江而上,迎击王濬。但当张象远远望见江面上的晋军旗帜后,果断倒戈,加入了晋军。
4月,孙皓最后会集了两万人,将皇宫中零零散散的珍宝都拿了出来:“击退晋军,这些珍宝都是你们的!”
众人垂涎欲滴地盯着珍宝,纷纷振臂高呼:“誓为陛下决一死战!”可他们心里想的却是:珍宝属于谁,现在已不是你能说了算的。当晚,这临时拼凑的两万吴军即发动哗变,抢走珍宝,又放火烧了孙皓的皇宫。
孙皓彻底绝望,吴国再没有任何力量能抵御晋军了。
现在,晋军各路统帅均已达成自己的战略目标,都在静候朝廷下一步部署,而只有益梁都督王濬仍风驰电掣般向建邺挺进。他即将要路过王浑所在的横江。
王浑麾下何恽谏言:“请将军现在就攻打建邺,否则功劳肯定被王濬抢走。”
王浑回答:“朝廷不准我冒进,若抗命,战胜不能免责,战败更是重罪。况且,此前诏书让王濬受我节度,到时候我与王濬合流,一起攻向建邺岂不稳妥?”
“王濬气势如虹,怎么可能甘心听您的命令?”
前面说过,司马炎在战役之初下了一道诏命,让王濬接近建邺时归王浑管辖,可随后,司马炎力挺王濬,就没有再提这回事。那么王濬、王浑究竟该如何处理?就全看个人理解了。
王浑对何恽的提醒不以为然,他给王濬写了封信,邀请对方途经横江时上岸召开军事会议。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王浑以书信的形式“邀请”王濬上岸,这并非军令,也没有配兵符。王浑为何这么客气?究其原因,恐怕也是司马炎前后矛盾的诏书让他没有十足的底气。
4月30日,王濬舰队开到三山(今安徽省芜湖市三山区)时,收到王浑送来的书信。在他前方五十公里处的长江西北岸,就是王浑驻军的横江,越过横江再前进五十公里,则是此战的最终目的地——建邺。
攻克建邺,意味着终结近百年乱世。这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
僚属提醒道:“将军,再往前就到横江了,王浑请您上岸军议。”
王濬呆呆地望着建邺方向出神,喃喃自语:“功名……停不下来啊……”
“将军?您说什么?”
王濬一咬牙,一跺脚:“就跟王浑说,风太大,船停不下来!”他距离横江尚有五十公里路程,如果想停,当然能停下来。然而,功名,散发着强烈的诱惑力,让他奋不顾身地奔向建邺。王濬的心停不下来了。
与王濬同行的巴东都督唐彬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他预感到王濬和王浑日后免不了争功,他不想牵扯进这场复杂的争斗,便对王濬道:“在下近来偶染风寒,想先停船休息几天再走。”
然后,唐彬果断命令自己的舰队停止前进,表示出不想跟同僚争功的态度。
当夜,王浑收到了王濬的回信。他抬眼望去,只见王濬的舰队正从江面上径自飞驰而过。几天前,他还在为自己击溃了这场战役中吴国最强的军队沾沾自喜,他也因那封让王濬受他节度的诏书信心满满。可现在,他内心只有愤怒和懊悔。
“混账东西!”王浑狠狠地将王濬的信踩在脚下,心急火燎地下令,“周浚!马上率前锋开拔!一定要赶在王濬之前攻入建邺!”随后,他自己也率主力向建邺挺进。那么,周浚到底能否抢到王濬前面攻进建邺呢?按照两军的正常速度,应该说绝无可能。然而,后面两天发生了一系列事件,竟导致局面出现了变化。
5月1日上午,王濬舰队开到建邺城西的石头城。这座石头城距离建邺仅几公里,是建邺的卫星城,也是保护建邺的最后一道屏障。石头城沦陷,意味着建邺形同裸城。
此时,王濬收到孙皓送来的投降书。
“把降书送给王浑,让他来建邺会师。”王濬吩咐道。事实上,孙皓的降书本就是一式三份,同时送给了王濬、王浑、司马伷三位晋军统帅。王濬主动将降书送给王浑,仅仅是卖个顺水人情,因为以目前的形势,他知道王浑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抢在自己前头了。
5月1日中午,王濬抵达建邺城下,但他没有进城。不需要了。孙皓袒胸露背,自缚双手,带领二十一位宗室成员出建邺城外,向王濬叩首跪拜,正式宣告国祚终结。王濬把孙皓搀扶起来,他向建邺城内瞭望,只见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原来是孙皓的皇宫正在熊熊烈焰中燃烧……
自公元229年孙权称帝至公元280年孙皓投降,吴国历经五十一年后灭亡。但实际上,早在公元196年孙策割据江东...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