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小说网 www.jitxt.com,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的风味,进一步弘扬百家讲坛的百家争鸣风格。因为讲史好比做菜,三国这道食材放在这里,做出什么样的味道可全在厨师。这在笔者的家乡,好吃嘴儿满街都是的成都,叫做一鸡二吃,一鱼三吃,是很受欢迎的,也很考厨师手艺的花样。如果说易中天先生已经贡献出一盘独具湖南湘菜特色的毛氏红烧肉,那么本人今天就必须贡献出一盘具有我们川菜特色的蒜苗回锅肉。因此,笔者这次到北京开讲,大有当年秀才上京赶考的意味。
不过,本人倒并不怯场怕考,原因是酒壮人胆,先已经有四杯酒垫底:
一是年已古稀,三十多年来一直在大学里边讲课,可以说每一次讲课都是一次考试,考了这么多年,自然不会再怯场了。
二是做了三十多年的专业性三国研究,这肚子里边多少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库存和储蓄,不会闹饥荒,更不会临时抱佛脚,去搞学术的转手买卖。
三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就开始做面向大众的学术普及了,在台北出版了六本三国风云人物的通俗白话传记。正好就在眼下3月间开讲的同时,这六本传记的北京版增订本,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一并推出。因此,对于如何面向普罗大众传播学术成果,既有学术性,更有生动性、趣味性、启发性,笔者自感早有经验,并不生疏。
四是上述六本传记的主人公,刘备、孙权、曹丕、袁绍、吕布、司马懿,同本书中讲的名将精英,关系十分密切,不是他们的左膀右臂,就是他们的冤家对头,所以早就很熟悉了。
有了上面这四杯酒垫底,所以我不怕上京赶考;不仅不怕,还想好好做一份正宗的川菜,请大家品尝品尝。有人可能会问了,你大概是个好吃嘴儿吧?动辄就拿吃的来比喻很文化的讲座,是不是有点俗气呢?我的回答既是“是”,也是“不是”。说是,因为我出生在满街都是美食的成都,确实是一个好吃嘴儿,既会吃,又会做。我在外国大学讲学的时候,做的中国菜,比我的讲座还更受欢迎一点。说不是,因为大雅若俗啊,雅和俗本来就没有绝对的界限。你看我们古代的先哲,竟然还把治理国家那样重要得不得了,严肃得不得了的事,比喻为“调和鼎鼐”。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好比厨师调和青铜大鼎锅里面炖肉汤的味道,这不是在用吃来作比喻又是什么呢!
总之,我的口号是:三国多名将,正说也精彩。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下面就煮上一壶浊酒,与诸君一同笑谈评说金戈铁马的英雄谱吧。
吴国名将篇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心眼儿小、气量小、无良心,但真相究竟怎样呢?其实,周瑜的人品,归纳起来是三个“大”字:大方、大义、大度,可以称为“三大天王”。那么,《三国演义》为何要将他写成那个样子呢?
一人品美玉
三国多名将,正说也精彩。
本书讲述三国名将,采用的是新的排列顺序,从孙吴开始讲起。首先登场的这一位,是出身高贵的美男子,又娶了大美女为妻,还打得曹操落荒而逃,开创了三国鼎立的最初局面,堪称孙吴主帅型名将的第一名——他就是著名的周瑜。但是,现今人们对他的了解,多半是从《三国演义》得来。而《三国演义》中的周瑜,人品的缺陷很严重:一是心眼小,容不下比他高明的诸葛亮;二是气量小,一受挫折就生气,最后活活被气死;三是无良心,赤壁之战中孔明多次帮他的大忙,他反而恩将仇报要杀孔明。心眼、气量两个小,再加无良心,这就叫“两小无良”。那么周瑜的人品真是如此恶劣吗?真相究竟怎么样?《三国演义》又为何要将他写成这个样子呢?
先来说第一个问题,周瑜的人品,是否真的是“两小无良”?既然是罗贯中这样写,那么破解谜团,就从他的《三国演义》入手好了。“演义”这个词,早在三国之前的东汉就已经出现,那时候是指对儒家经典的诠释和发挥。至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最初全名叫《三国志通俗演义》,意思是对陈寿《三国志》的通俗化推广。
陈寿是西晋的史学家,早年在蜀汉当官。蜀汉灭亡,他下岗在家待业。后来再度上岗,到西晋王朝的京城洛阳,担任撰写史书的史官。西晋统一天下,他开始撰写三国历史,完成《三国志》六十五卷。这本书优点很多,因而流传至今,列入正史“二十四史”,成为研究三国的首选史书。这部书是用文言文写成,不适合广大普通读者阅读。到了千年之后的元代末期,罗贯中使用当时的白话来改写。因为属于通俗化的推广,所以取名《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在韩国和日本,直接就叫《三国志》。
既然罗贯中的书,号称是在对陈寿《三国志》进行通俗化的推广,那么要破解周瑜的人品究竟如何的谜团,直接去查《三国志》不就行了吗?好,彻查《三国志》,从头查到尾,得到如下两点结果:一、周瑜人品“两小无良”的具体情节,包括心眼小,容不下孔明;气量小,“三气周瑜”,他被活活气死;还有无良心,恩将仇报,孔明帮他草船借箭、七星坛借东风,他却派人杀孔明等等,这些在《三国志》中,全都没有记载。二、周瑜的死因,《周瑜传》中明确记载是在出差途中“病卒”。《鲁肃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中所记周瑜临终前给孙权的报告,也说是“道遇暴疾”,即途中突发急病。所以他的死与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
再将搜索范围,扩大到与三国历史相关的所有现存其他史书,如范晔的《后汉书》、袁宏的《后汉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许嵩的《建康实录》等等,依然是同样的结果。
查证的结果很清楚:《三国演义》中与周瑜人品心眼小、气量小、无良心等相关的情节描写,在传世的正规史书中,全都没有记载,纯属虚构,不可当真。既然纯属虚构,那么周瑜的人品的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呢?
我们依然还是从《三国志》来考察。陈寿《三国志》笔下的周瑜的人品,归纳起来是三个“大”:大方、大义、大度,可以称为“三大天王”。
先看第一个大,大方。周瑜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人氏,当时的舒县,在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关于周瑜的籍贯,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在舒城县,这是有问题的。因为正史明确记载,东汉的庐江郡之下,只有舒县,而没有舒城县;舒城县最早出现,是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即公元735年,已经是周瑜去世五百多年之后才发生的事了。
《周瑜传》中记载,他出身高官名门,家中极为富有,年轻时又“长壮有姿貌”,即身高体壮,外貌英俊。总之,他是典型的“高高富帅”一个,比现今大家说的“高富帅”,还多了一个高,高官名门的高。
但是,当时这位高高富帅,在平时干些什么事儿呢?他并没有胡作非为到处干荒唐事,而是认认真真在干正经事。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虚岁才十六的周瑜,前往北面不远的寿县(今安徽省寿县),去拜访一位叫孙策的非凡人物。不料这一去,就与孙氏家族结下了不解之缘。
孙策,字伯符,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富阳市)人氏,是孙权的大哥。当时他父亲孙坚,因为在中原讨伐董卓,就将家眷带到接近前方的寿县。周瑜与孙策一见面,彼此就觉得十分投缘。一是志趣相投,都有远大抱负;二是话语相投,双方都十六岁,孙策只大一个月,于是二人结为生死之交。在这里插一句,当时人们计算年龄,都是按照虚岁,而不是实岁来算,史书里面都是这样。
的风味,进一步弘扬百家讲坛的百家争鸣风格。因为讲史好比做菜,三国这道食材放在这里,做出什么样的味道可全在厨师。这在笔者的家乡,好吃嘴儿满街都是的成都,叫做一鸡二吃,一鱼三吃,是很受欢迎的,也很考厨师手艺的花样。如果说易中天先生已经贡献出一盘独具湖南湘菜特色的毛氏红烧肉,那么本人今天就必须贡献出一盘具有我们川菜特色的蒜苗回锅肉。因此,笔者这次到北京开讲,大有当年秀才上京赶考的意味。
不过,本人倒并不怯场怕考,原因是酒壮人胆,先已经有四杯酒垫底:
一是年已古稀,三十多年来一直在大学里边讲课,可以说每一次讲课都是一次考试,考了这么多年,自然不会再怯场了。
二是做了三十多年的专业性三国研究,这肚子里边多少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库存和储蓄,不会闹饥荒,更不会临时抱佛脚,去搞学术的转手买卖。
三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就开始做面向大众的学术普及了,在台北出版了六本三国风云人物的通俗白话传记。正好就在眼下3月间开讲的同时,这六本传记的北京版增订本,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一并推出。因此,对于如何面向普罗大众传播学术成果,既有学术性,更有生动性、趣味性、启发性,笔者自感早有经验,并不生疏。
四是上述六本传记的主人公,刘备、孙权、曹丕、袁绍、吕布、司马懿,同本书中讲的名将精英,关系十分密切,不是他们的左膀右臂,就是他们的冤家对头,所以早就很熟悉了。
有了上面这四杯酒垫底,所以我不怕上京赶考;不仅不怕,还想好好做一份正宗的川菜,请大家品尝品尝。有人可能会问了,你大概是个好吃嘴儿吧?动辄就拿吃的来比喻很文化的讲座,是不是有点俗气呢?我的回答既是“是”,也是“不是”。说是,因为我出生在满街都是美食的成都,确实是一个好吃嘴儿,既会吃,又会做。我在外国大学讲学的时候,做的中国菜,比我的讲座还更受欢迎一点。说不是,因为大雅若俗啊,雅和俗本来就没有绝对的界限。你看我们古代的先哲,竟然还把治理国家那样重要得不得了,严肃得不得了的事,比喻为“调和鼎鼐”。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好比厨师调和青铜大鼎锅里面炖肉汤的味道,这不是在用吃来作比喻又是什么呢!
总之,我的口号是:三国多名将,正说也精彩。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下面就煮上一壶浊酒,与诸君一同笑谈评说金戈铁马的英雄谱吧。
吴国名将篇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心眼儿小、气量小、无良心,但真相究竟怎样呢?其实,周瑜的人品,归纳起来是三个“大”字:大方、大义、大度,可以称为“三大天王”。那么,《三国演义》为何要将他写成那个样子呢?
一人品美玉
三国多名将,正说也精彩。
本书讲述三国名将,采用的是新的排列顺序,从孙吴开始讲起。首先登场的这一位,是出身高贵的美男子,又娶了大美女为妻,还打得曹操落荒而逃,开创了三国鼎立的最初局面,堪称孙吴主帅型名将的第一名——他就是著名的周瑜。但是,现今人们对他的了解,多半是从《三国演义》得来。而《三国演义》中的周瑜,人品的缺陷很严重:一是心眼小,容不下比他高明的诸葛亮;二是气量小,一受挫折就生气,最后活活被气死;三是无良心,赤壁之战中孔明多次帮他的大忙,他反而恩将仇报要杀孔明。心眼、气量两个小,再加无良心,这就叫“两小无良”。那么周瑜的人品真是如此恶劣吗?真相究竟怎么样?《三国演义》又为何要将他写成这个样子呢?
先来说第一个问题,周瑜的人品,是否真的是“两小无良”?既然是罗贯中这样写,那么破解谜团,就从他的《三国演义》入手好了。“演义”这个词,早在三国之前的东汉就已经出现,那时候是指对儒家经典的诠释和发挥。至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最初全名叫《三国志通俗演义》,意思是对陈寿《三国志》的通俗化推广。
陈寿是西晋的史学家,早年在蜀汉当官。蜀汉灭亡,他下岗在家待业。后来再度上岗,到西晋王朝的京城洛阳,担任撰写史书的史官。西晋统一天下,他开始撰写三国历史,完成《三国志》六十五卷。这本书优点很多,因而流传至今,列入正史“二十四史”,成为研究三国的首选史书。这部书是用文言文写成,不适合广大普通读者阅读。到了千年之后的元代末期,罗贯中使用当时的白话来改写。因为属于通俗化的推广,所以取名《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在韩国和日本,直接就叫《三国志》。
既然罗贯中的书,号称是在对陈寿《三国志》进行通俗化的推广,那么要破解周瑜的人品究竟如何的谜团,直接去查《三国志》不就行了吗?好,彻查《三国志》,从头查到尾,得到如下两点结果:一、周瑜人品“两小无良”的具体情节,包括心眼小,容不下孔明;气量小,“三气周瑜”,他被活活气死;还有无良心,恩将仇报,孔明帮他草船借箭、七星坛借东风,他却派人杀孔明等等,这些在《三国志》中,全都没有记载。二、周瑜的死因,《周瑜传》中明确记载是在出差途中“病卒”。《鲁肃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中所记周瑜临终前给孙权的报告,也说是“道遇暴疾”,即途中突发急病。所以他的死与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
再将搜索范围,扩大到与三国历史相关的所有现存其他史书,如范晔的《后汉书》、袁宏的《后汉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许嵩的《建康实录》等等,依然是同样的结果。
查证的结果很清楚:《三国演义》中与周瑜人品心眼小、气量小、无良心等相关的情节描写,在传世的正规史书中,全都没有记载,纯属虚构,不可当真。既然纯属虚构,那么周瑜的人品的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呢?
我们依然还是从《三国志》来考察。陈寿《三国志》笔下的周瑜的人品,归纳起来是三个“大”:大方、大义、大度,可以称为“三大天王”。
先看第一个大,大方。周瑜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人氏,当时的舒县,在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关于周瑜的籍贯,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在舒城县,这是有问题的。因为正史明确记载,东汉的庐江郡之下,只有舒县,而没有舒城县;舒城县最早出现,是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即公元735年,已经是周瑜去世五百多年之后才发生的事了。
《周瑜传》中记载,他出身高官名门,家中极为富有,年轻时又“长壮有姿貌”,即身高体壮,外貌英俊。总之,他是典型的“高高富帅”一个,比现今大家说的“高富帅”,还多了一个高,高官名门的高。
但是,当时这位高高富帅,在平时干些什么事儿呢?他并没有胡作非为到处干荒唐事,而是认认真真在干正经事。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虚岁才十六的周瑜,前往北面不远的寿县(今安徽省寿县),去拜访一位叫孙策的非凡人物。不料这一去,就与孙氏家族结下了不解之缘。
孙策,字伯符,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富阳市)人氏,是孙权的大哥。当时他父亲孙坚,因为在中原讨伐董卓,就将家眷带到接近前方的寿县。周瑜与孙策一见面,彼此就觉得十分投缘。一是志趣相投,都有远大抱负;二是话语相投,双方都十六岁,孙策只大一个月,于是二人结为生死之交。在这里插一句,当时人们计算年龄,都是按照虚岁,而不是实岁来算,史书里面都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