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小说网 www.jitxt.com,大明惊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跟你一起商量。难道你还不相信我吗?’但他就是不说。又问目下谁在管蒯玉珠的案子,我说应该是杨匠官,他曾以朱指挥的名义让我监视张大夫医铺。杨铭听了,就立即转身走了。我猜他是去找杨匠官了。”重重看了杨埙一眼,道:“当时我还特生气,后来想到杨铭坚持不说,也许是为了独占头功,也就算了。”
杨埙笑道:“你二人曾在漠北同生共死,你还不知道杨铭为人吗?他这样的忠厚老实人,不肯说,一定有他的道理。”
袁彬尚未释怀,赌气道:“是啊,我也知道啊,独占头功就是他的道理。”
杨埙上前一步,低声告道:“杨铭发现的线索,里面一定牵涉了什么见不得光的事,他怕牵累你,所以才不肯告诉你。”
袁彬闻言一呆,问道:“是杨铭告诉杨匠官的吗?”
杨埙道:“不,前晚杨铭找到我时,我人已经醉了,没跟他说上话,这只是我猜的。当年我被锦衣卫逮捕,朱指挥在公堂下令对我用刑,甚至要废掉我一双手,我却从未怀疑过他。袁百户可知为什么?”
袁彬道:“朱指挥事先跟杨匠官通过气,动刑只是走走过场?”
杨埙摇头道:“不是,是因为我对朋友有信心。袁百户,你也要对朋友有信心。”
朱骥道:“杨铭人没有来过官署,你我只能先去他家找找了。”
路过镇抚司公堂时,堂中不断有惨叫声传出,有什么人正伏在地上受刑。正好有一名年纪极老的犯人被五花大绑带到,却是南内老太监阮浪。
杨埙大为惊诧,忙上前问道:“阮内使犯了何事?”
阮浪摇头不答,旋即被校尉押解进大堂受审。
杨埙转头看了朱骥一眼,使个眼色,朱骥亦有所担心,招手叫过袁彬,问道:“出了什么事?”
袁彬开始不敢说,引着朱、杨二人走到角落,才道:“全是一柄金刀惹的祸。”
原来前几日老太监阮浪过生日,太上皇念他入宫多年,勤勤恳恳,将自己随身佩带的金刀赏赐给了他,作为生日礼物。后来阮浪义子王瑶见到,很是喜爱。阮浪因自己已经失势,而王瑶在司礼监任职,前途无量,便大方地将金刀转送给了义子。不想那金刀不知如何落入了锦衣卫指挥卢忠手中,卢忠以金刀向明景帝朱祁钰告发,说太上皇与阮浪、王瑶勾结,图谋复辟,金刀便是阴谋的证据。朱祁钰十分生气,立即下诏逮捕了阮浪、王瑶,交由锦衣卫严刑讯问。
袁彬道:“卢指挥正在亲自审案,堂上受刑的就是司礼监太监王瑶,一早就被带进去,拷打到现在。卢指挥也不忌讳,公然喊道:‘皇帝说了,务得实据。’”
杨埙闻言,不禁苦笑道:“我之前还以为玉珠那件事是圈套,原来金刀案才是。”
袁彬问道:“杨匠官在说什么?”杨埙摇头道:“没什么。”
朱骥皱眉道:“当日在金桂楼,我见过那柄金刀,当时阮浪就说是太上皇送的生日礼物。一柄金刀,能有什么阴谋?”
又听到大堂中惨叫声迭起,应该是阮浪也加入了受刑的行列,一时忍耐不住,便欲进堂。
杨埙忙将他扯住,低声道:“朱兄,你扭转不了这件案子的结局,正如于少保无力改变钟同钟御史的命运一样。阮浪、王瑶被屈打成招,牵连进太上皇,正是当今皇帝想要的结局。”
朱骥道:“可是……”
杨埙道:“你救不了他们,却还有机会救其他人,又何必白搭上你自己?你我还是尽快去找杨铭要紧,蒙古人那件事一旦张扬开去,根本不再需要阮浪、王瑶二人的口供,不但太上皇死无葬身之地,怕是蒯家上下,还有孙太后孙家上下,都要受到牵连。你岳父于少保跟蒯家是姻亲,只怕……”
他没有说完,朱骥却不禁打了个寒战,遂不再坚持挺身为阮浪作证。
出来官署时,正好遇到锦衣卫校尉押着京营监军曹吉祥进来。曹氏出自阮浪门下,手握兵权,连兵部尚书于谦都受其监管,本是最有实权的宦官,而今也落得个镣铐缠身,想必是被金刀案牵连了进来。
曹吉祥倒颇为镇静,还主动跟朱骥、杨埙打了声招呼。
朱骥叹道:“也不知这桩莫名其妙的金刀案要牵累多少人。”
杨埙道:“这曹吉祥不是普通人,一定能全身而退。”
杨铭住在西城铁匠胡同,其住处原是孙太后名下的一处宅子。孙太后为感激杨铭在漠北朝夕侍奉太上皇,将这座带花园的三进四合院赏赐给了他。
杨埙道:“杨铭没有亲眷吗?一个人住这么大宅子,实在有点儿浪费。”
朱骥上前叩了两下门环,见大门虚掩,便径直推门进去。宅院中槐影森森,却是不见人影。
杨埙道:“这宅子外面看起来不起眼,里面却是别有洞天,幽静雅致。”对这处四合院的布置赞不绝口。
朱骥叫道:“杨铭,杨百户,你在家吗?”
杨埙道:“去卧室看看,这里环境这么好,也许他在家安心睡觉呢。”
朱骥闻言,便先进来卧室。一到门口,便闻到一股异味——尸臭味。杨铭果真在里屋躺着,却不是在睡觉,而是死在了床上。
***
[1]乐清:今浙江。
[2]六安州:元至元末置,属庐州路,治所在六安县(今安徽六安),辖境相当于今安徽六安、霍山等市县和湖北英山县地。明洪武初废六安县入州。
[3]廖庄后来也遭明景帝报复,以“平时狂妄”的罪名,杖八十,贬为兰州附近的定羌驿丞。
[4]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后,大将郭登上书说章纶、廖庄、林聪等人都因为直言得罪,应该给予嘉奖。朱祁镇立即下旨释放了章纶,并下令找出当年章纶和钟同的上疏,结果始终没有找到,想必已经被明景帝怒而毁去。有个记性好的宦官朗读了所记得的内容,朱祁镇“嗟叹再三”,擢升章纶为礼部右侍郎,赠钟同为大理左寺丞,并录钟同长子钟启为国子监监生,不久任命为咸宁知县。章纶始终不改亢直秉性,不为当事者所喜。因不趋附权臣石亨,又与尚书杨善(之前变卖自己家产迎回明英宗的大臣)论事不合,改调南京礼部,改就吏部。任侍郎二十年未升迁,后来辞官回乡,优游林泉,以诗书自娱。
[5]终明之世,颁赐给日本的勘合共有永乐、宣德、景泰、成化、弘治、正德六种。
[6]见日本学者臼井信义《足利义满》一书:“义满鼎盛期的北山时代最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实际就是和明王朝的贸易。”
[7]嘉靖二年(1523年)六月,日本左京兆大夫内艺兴遣使宗设抵宁波。未几,右京兆大夫高贡遣使瑞佐偕宁波人宋素卿亦至。按明朝惯例:“凡番贡至者,阅货宴集,并以先后为序。”但宋素卿贿赂了宁波市舶太监赖恩,宴会时得以坐在宗设上座,其货船虽然后至,但先于宗设货船受检。宗设怒杀瑞佐,焚其船只,追宋素卿至绍兴城下,沿途劫掠而去,对当地居民造成很大损害。明备倭都指挥刘锦、千户张镗追击时战死,浙中大震,史称“争贡之役”。事后,宋素卿被捕下狱,两年后瘐死狱中。明廷要求日方惩办宗设及倡首数人,放回被掳中国官民,缴还旧有勘合,遵守两国所订之约,如此方许换给新勘合,继续贸易。日方没有答复。明给事中夏言奏倭祸起于市舶,礼部则请罢市舶,明廷遂废除福建、浙江市舶司,仅留广东市舶司一处。明朝与日本的贸易途径就此断绝,导致倭寇滋生,为后来的“东南倭祸”埋下了伏笔。直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东南沿海倭寇才被明将戚继光、俞大猷彻底荡平。
第十章热血千秋
为了阻遏蒙古骑兵南下,明廷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修缮加固长城,将原先不相连接的关隘和长城连接起来。明朝全线连接的、完整的长城防御体系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这一时期修筑的长城,同明朝建国之初沿边修建关隘的性质完全不同,已经退化为消极防御的军事工事。即便如此,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长城也未能起到有效的阻遏作用。
红梅落月去年花,爆竹声中易岁华。
萍梗一身常是客,关河万里未还家。
桃符新换门前句,柏酒微生脸上霞。
顷刻马蹄催就道,丹山碧水又天涯。
——于谦《元日寓中写怀》
朱骥见杨铭横尸床上,一时呆住。杨埙倒是大着胆子上前,到床前嗅了嗅,道:“人都臭了,应该死了很久了。”
朱骥忙出去找人报官,再进来时,杨埙正蹲在庭院墙根下大吐黄水。
朱骥忙过去问道:“杨兄怎么了?”
跟你一起商量。难道你还不相信我吗?’但他就是不说。又问目下谁在管蒯玉珠的案子,我说应该是杨匠官,他曾以朱指挥的名义让我监视张大夫医铺。杨铭听了,就立即转身走了。我猜他是去找杨匠官了。”重重看了杨埙一眼,道:“当时我还特生气,后来想到杨铭坚持不说,也许是为了独占头功,也就算了。”
杨埙笑道:“你二人曾在漠北同生共死,你还不知道杨铭为人吗?他这样的忠厚老实人,不肯说,一定有他的道理。”
袁彬尚未释怀,赌气道:“是啊,我也知道啊,独占头功就是他的道理。”
杨埙上前一步,低声告道:“杨铭发现的线索,里面一定牵涉了什么见不得光的事,他怕牵累你,所以才不肯告诉你。”
袁彬闻言一呆,问道:“是杨铭告诉杨匠官的吗?”
杨埙道:“不,前晚杨铭找到我时,我人已经醉了,没跟他说上话,这只是我猜的。当年我被锦衣卫逮捕,朱指挥在公堂下令对我用刑,甚至要废掉我一双手,我却从未怀疑过他。袁百户可知为什么?”
袁彬道:“朱指挥事先跟杨匠官通过气,动刑只是走走过场?”
杨埙摇头道:“不是,是因为我对朋友有信心。袁百户,你也要对朋友有信心。”
朱骥道:“杨铭人没有来过官署,你我只能先去他家找找了。”
路过镇抚司公堂时,堂中不断有惨叫声传出,有什么人正伏在地上受刑。正好有一名年纪极老的犯人被五花大绑带到,却是南内老太监阮浪。
杨埙大为惊诧,忙上前问道:“阮内使犯了何事?”
阮浪摇头不答,旋即被校尉押解进大堂受审。
杨埙转头看了朱骥一眼,使个眼色,朱骥亦有所担心,招手叫过袁彬,问道:“出了什么事?”
袁彬开始不敢说,引着朱、杨二人走到角落,才道:“全是一柄金刀惹的祸。”
原来前几日老太监阮浪过生日,太上皇念他入宫多年,勤勤恳恳,将自己随身佩带的金刀赏赐给了他,作为生日礼物。后来阮浪义子王瑶见到,很是喜爱。阮浪因自己已经失势,而王瑶在司礼监任职,前途无量,便大方地将金刀转送给了义子。不想那金刀不知如何落入了锦衣卫指挥卢忠手中,卢忠以金刀向明景帝朱祁钰告发,说太上皇与阮浪、王瑶勾结,图谋复辟,金刀便是阴谋的证据。朱祁钰十分生气,立即下诏逮捕了阮浪、王瑶,交由锦衣卫严刑讯问。
袁彬道:“卢指挥正在亲自审案,堂上受刑的就是司礼监太监王瑶,一早就被带进去,拷打到现在。卢指挥也不忌讳,公然喊道:‘皇帝说了,务得实据。’”
杨埙闻言,不禁苦笑道:“我之前还以为玉珠那件事是圈套,原来金刀案才是。”
袁彬问道:“杨匠官在说什么?”杨埙摇头道:“没什么。”
朱骥皱眉道:“当日在金桂楼,我见过那柄金刀,当时阮浪就说是太上皇送的生日礼物。一柄金刀,能有什么阴谋?”
又听到大堂中惨叫声迭起,应该是阮浪也加入了受刑的行列,一时忍耐不住,便欲进堂。
杨埙忙将他扯住,低声道:“朱兄,你扭转不了这件案子的结局,正如于少保无力改变钟同钟御史的命运一样。阮浪、王瑶被屈打成招,牵连进太上皇,正是当今皇帝想要的结局。”
朱骥道:“可是……”
杨埙道:“你救不了他们,却还有机会救其他人,又何必白搭上你自己?你我还是尽快去找杨铭要紧,蒙古人那件事一旦张扬开去,根本不再需要阮浪、王瑶二人的口供,不但太上皇死无葬身之地,怕是蒯家上下,还有孙太后孙家上下,都要受到牵连。你岳父于少保跟蒯家是姻亲,只怕……”
他没有说完,朱骥却不禁打了个寒战,遂不再坚持挺身为阮浪作证。
出来官署时,正好遇到锦衣卫校尉押着京营监军曹吉祥进来。曹氏出自阮浪门下,手握兵权,连兵部尚书于谦都受其监管,本是最有实权的宦官,而今也落得个镣铐缠身,想必是被金刀案牵连了进来。
曹吉祥倒颇为镇静,还主动跟朱骥、杨埙打了声招呼。
朱骥叹道:“也不知这桩莫名其妙的金刀案要牵累多少人。”
杨埙道:“这曹吉祥不是普通人,一定能全身而退。”
杨铭住在西城铁匠胡同,其住处原是孙太后名下的一处宅子。孙太后为感激杨铭在漠北朝夕侍奉太上皇,将这座带花园的三进四合院赏赐给了他。
杨埙道:“杨铭没有亲眷吗?一个人住这么大宅子,实在有点儿浪费。”
朱骥上前叩了两下门环,见大门虚掩,便径直推门进去。宅院中槐影森森,却是不见人影。
杨埙道:“这宅子外面看起来不起眼,里面却是别有洞天,幽静雅致。”对这处四合院的布置赞不绝口。
朱骥叫道:“杨铭,杨百户,你在家吗?”
杨埙道:“去卧室看看,这里环境这么好,也许他在家安心睡觉呢。”
朱骥闻言,便先进来卧室。一到门口,便闻到一股异味——尸臭味。杨铭果真在里屋躺着,却不是在睡觉,而是死在了床上。
***
[1]乐清:今浙江。
[2]六安州:元至元末置,属庐州路,治所在六安县(今安徽六安),辖境相当于今安徽六安、霍山等市县和湖北英山县地。明洪武初废六安县入州。
[3]廖庄后来也遭明景帝报复,以“平时狂妄”的罪名,杖八十,贬为兰州附近的定羌驿丞。
[4]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后,大将郭登上书说章纶、廖庄、林聪等人都因为直言得罪,应该给予嘉奖。朱祁镇立即下旨释放了章纶,并下令找出当年章纶和钟同的上疏,结果始终没有找到,想必已经被明景帝怒而毁去。有个记性好的宦官朗读了所记得的内容,朱祁镇“嗟叹再三”,擢升章纶为礼部右侍郎,赠钟同为大理左寺丞,并录钟同长子钟启为国子监监生,不久任命为咸宁知县。章纶始终不改亢直秉性,不为当事者所喜。因不趋附权臣石亨,又与尚书杨善(之前变卖自己家产迎回明英宗的大臣)论事不合,改调南京礼部,改就吏部。任侍郎二十年未升迁,后来辞官回乡,优游林泉,以诗书自娱。
[5]终明之世,颁赐给日本的勘合共有永乐、宣德、景泰、成化、弘治、正德六种。
[6]见日本学者臼井信义《足利义满》一书:“义满鼎盛期的北山时代最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实际就是和明王朝的贸易。”
[7]嘉靖二年(1523年)六月,日本左京兆大夫内艺兴遣使宗设抵宁波。未几,右京兆大夫高贡遣使瑞佐偕宁波人宋素卿亦至。按明朝惯例:“凡番贡至者,阅货宴集,并以先后为序。”但宋素卿贿赂了宁波市舶太监赖恩,宴会时得以坐在宗设上座,其货船虽然后至,但先于宗设货船受检。宗设怒杀瑞佐,焚其船只,追宋素卿至绍兴城下,沿途劫掠而去,对当地居民造成很大损害。明备倭都指挥刘锦、千户张镗追击时战死,浙中大震,史称“争贡之役”。事后,宋素卿被捕下狱,两年后瘐死狱中。明廷要求日方惩办宗设及倡首数人,放回被掳中国官民,缴还旧有勘合,遵守两国所订之约,如此方许换给新勘合,继续贸易。日方没有答复。明给事中夏言奏倭祸起于市舶,礼部则请罢市舶,明廷遂废除福建、浙江市舶司,仅留广东市舶司一处。明朝与日本的贸易途径就此断绝,导致倭寇滋生,为后来的“东南倭祸”埋下了伏笔。直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东南沿海倭寇才被明将戚继光、俞大猷彻底荡平。
第十章热血千秋
为了阻遏蒙古骑兵南下,明廷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修缮加固长城,将原先不相连接的关隘和长城连接起来。明朝全线连接的、完整的长城防御体系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这一时期修筑的长城,同明朝建国之初沿边修建关隘的性质完全不同,已经退化为消极防御的军事工事。即便如此,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长城也未能起到有效的阻遏作用。
红梅落月去年花,爆竹声中易岁华。
萍梗一身常是客,关河万里未还家。
桃符新换门前句,柏酒微生脸上霞。
顷刻马蹄催就道,丹山碧水又天涯。
——于谦《元日寓中写怀》
朱骥见杨铭横尸床上,一时呆住。杨埙倒是大着胆子上前,到床前嗅了嗅,道:“人都臭了,应该死了很久了。”
朱骥忙出去找人报官,再进来时,杨埙正蹲在庭院墙根下大吐黄水。
朱骥忙过去问道:“杨兄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