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小说网 www.jitxt.com,兵法大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苏仪开始仔细回忆生平所学。
“老子姓李名耳,是道家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其所著的《道德经》对后世哲学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被尊称为‘哲学之祖’;根据史料记载,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生平有许多次周游列国、求学布道的经历,但要说起‘西行’的话,就肯定指的是老子晚年最后一次西行,在散关著书《道德经》的传说了。”
“《史记》记载: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当时,老子见到周王朝腐朽衰败,决定辞官离开,到了关卡之后,与守关的长官尹喜互为知音,花几天时间写下了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才有《道德经》的问世。”
“因为当时老子是独自骑着青牛西行,离开周朝,出了关之后就不知踪迹了,但当时他经过的地方,当地的居民都有口口相传,虽然记载极少,但也留下了一些史料,可以被我引用。”
“史料记载,周敬王二年,周朝发生内乱,老子受到牵连而辞职归隐,开始西行。周朝的首都原本是镐京,后来迁都到洛阳,也就是老子的起点,经过函谷关,到达散关时著书《道德经》,之后的记载零零碎碎,但只要仔细拼凑……”
苏仪引经据典、绞尽脑汁,甚至还翻出了许多本来自于华夏后世的书籍,花了将近一刻钟,这才大致确定了老子的行进路线。
“有本民间的野史《秦民志》提到过一句话:‘老子出关,西入夷狄’,而又有一本清朝王国维所著的《秦都邑考》提到:‘秦人祖先,起源于戎狄’,‘夷狄’和‘戎狄’都是‘边境居民’的含义,当时周朝的西北边境就是秦国,秦民也被许多中原居民称为‘戎狄’,也就是野蛮人,谁能想到就是这些边境居民,后来却能一统中原?”
“呃,扯远了……根据大量零碎的史料可以确定,老子的西行路线是:出洛阳,经函谷关、散关,入甘肃河套地区,经游天水、清水、礼县、秦安……张掖、高台、酒泉等地,最后又回归陇西地区隐居,终点无法确定。”
“但《陇西邑见闻志》有记载:‘李耳长寿,一百六十二岁仙逝,邻里皆来吊唁,老幼妇孺哭之,如哭亲孝,感其柔慈,遂以本地之礼厚葬’,根据葬礼的描述,基本可以确定,老子隐居的地方,就是临洮!”
在敲定老子的西行路线之后,苏仪额头上的汗水横流,背部的汗水将衣衫打湿一片。
一边蘸墨,苏仪擦了把汗,口中抱怨。
“这道题,没有丰富的野史知识根本无法答出来,我几乎引用了四十多本民间记述,才最终确定了老子的西行路线;这还是我拥有烟海碑与过目不忘才能答出此题,也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样?这出题人真是够恶趣味的。”
苏仪摇头,也不再多想,提笔就要写下答案。
但这时,纸上宛如向上涌出了一股无形的排斥力,苏仪受到了巨力的阻挠,无法下笔写出答案。
忽然,耳边炸开一道伟岸的声音。
“何为道?”
苏仪思考一会儿,回答道:“道既自然,乃万物兴衰之规律、天地运转之法则也。”
忽然,那股无形的排斥力消失,苏仪松了口气,开始写答案。
苏仪写下第一笔时,方圆十里的大地猛然一震,考场内的许多考生看向窗外,心中疑惑,都在想:“外面又产生什么异象了?”
精研道家学说的韩修竹的心脏陡然一突,面色惊诧地望向苏仪所在的考房方向。
苏仪写下最后一笔时,笔尖离开纸面,竟发出裂帛般的声响,犹如撕开一条布。
突然间,苏仪脑海的练兵场中凝聚出一本蓝皮书,题签上只有一个字:道。
苏仪心中疑惑,心神进入练兵场,翻开此书,发现前几页都是他先前解题时引用的杂学,全都是关于老子的踪迹的记载,最后则附有苏仪写下的答案,而后面几百页全部都是空白。
合上书,苏仪定睛一看,发现题签上的这个“道”字似是在无时无刻的变化着,有时这个字给他的感觉像是一片天地,无比苍茫浩瀚、之后又缓缓变化成花草树木,带给他清新脱俗的感觉,有时为星辰、有时为日月,世间没有任何词语可以具体概括这个字,唯有一词可以形容:包罗万象。
“墨义需要一字不漏地引经据典,但我写的却是原创答案,所以才形成了这本书?但这书究竟有什么作用?”苏仪心中横生百来种疑问,但没有任何人能为他解答。
 ... -->>
苏仪开始仔细回忆生平所学。
“老子姓李名耳,是道家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其所著的《道德经》对后世哲学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被尊称为‘哲学之祖’;根据史料记载,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生平有许多次周游列国、求学布道的经历,但要说起‘西行’的话,就肯定指的是老子晚年最后一次西行,在散关著书《道德经》的传说了。”
“《史记》记载: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当时,老子见到周王朝腐朽衰败,决定辞官离开,到了关卡之后,与守关的长官尹喜互为知音,花几天时间写下了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才有《道德经》的问世。”
“因为当时老子是独自骑着青牛西行,离开周朝,出了关之后就不知踪迹了,但当时他经过的地方,当地的居民都有口口相传,虽然记载极少,但也留下了一些史料,可以被我引用。”
“史料记载,周敬王二年,周朝发生内乱,老子受到牵连而辞职归隐,开始西行。周朝的首都原本是镐京,后来迁都到洛阳,也就是老子的起点,经过函谷关,到达散关时著书《道德经》,之后的记载零零碎碎,但只要仔细拼凑……”
苏仪引经据典、绞尽脑汁,甚至还翻出了许多本来自于华夏后世的书籍,花了将近一刻钟,这才大致确定了老子的行进路线。
“有本民间的野史《秦民志》提到过一句话:‘老子出关,西入夷狄’,而又有一本清朝王国维所著的《秦都邑考》提到:‘秦人祖先,起源于戎狄’,‘夷狄’和‘戎狄’都是‘边境居民’的含义,当时周朝的西北边境就是秦国,秦民也被许多中原居民称为‘戎狄’,也就是野蛮人,谁能想到就是这些边境居民,后来却能一统中原?”
“呃,扯远了……根据大量零碎的史料可以确定,老子的西行路线是:出洛阳,经函谷关、散关,入甘肃河套地区,经游天水、清水、礼县、秦安……张掖、高台、酒泉等地,最后又回归陇西地区隐居,终点无法确定。”
“但《陇西邑见闻志》有记载:‘李耳长寿,一百六十二岁仙逝,邻里皆来吊唁,老幼妇孺哭之,如哭亲孝,感其柔慈,遂以本地之礼厚葬’,根据葬礼的描述,基本可以确定,老子隐居的地方,就是临洮!”
在敲定老子的西行路线之后,苏仪额头上的汗水横流,背部的汗水将衣衫打湿一片。
一边蘸墨,苏仪擦了把汗,口中抱怨。
“这道题,没有丰富的野史知识根本无法答出来,我几乎引用了四十多本民间记述,才最终确定了老子的西行路线;这还是我拥有烟海碑与过目不忘才能答出此题,也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样?这出题人真是够恶趣味的。”
苏仪摇头,也不再多想,提笔就要写下答案。
但这时,纸上宛如向上涌出了一股无形的排斥力,苏仪受到了巨力的阻挠,无法下笔写出答案。
忽然,耳边炸开一道伟岸的声音。
“何为道?”
苏仪思考一会儿,回答道:“道既自然,乃万物兴衰之规律、天地运转之法则也。”
忽然,那股无形的排斥力消失,苏仪松了口气,开始写答案。
苏仪写下第一笔时,方圆十里的大地猛然一震,考场内的许多考生看向窗外,心中疑惑,都在想:“外面又产生什么异象了?”
精研道家学说的韩修竹的心脏陡然一突,面色惊诧地望向苏仪所在的考房方向。
苏仪写下最后一笔时,笔尖离开纸面,竟发出裂帛般的声响,犹如撕开一条布。
突然间,苏仪脑海的练兵场中凝聚出一本蓝皮书,题签上只有一个字:道。
苏仪心中疑惑,心神进入练兵场,翻开此书,发现前几页都是他先前解题时引用的杂学,全都是关于老子的踪迹的记载,最后则附有苏仪写下的答案,而后面几百页全部都是空白。
合上书,苏仪定睛一看,发现题签上的这个“道”字似是在无时无刻的变化着,有时这个字给他的感觉像是一片天地,无比苍茫浩瀚、之后又缓缓变化成花草树木,带给他清新脱俗的感觉,有时为星辰、有时为日月,世间没有任何词语可以具体概括这个字,唯有一词可以形容:包罗万象。
“墨义需要一字不漏地引经据典,但我写的却是原创答案,所以才形成了这本书?但这书究竟有什么作用?”苏仪心中横生百来种疑问,但没有任何人能为他解答。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