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小说网 www.jitxt.com,古代生活记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好好好,我知道了,一定会小心的,你放心。为了你我也会好好的。”秦嘉泽对恋人的关心,很是受用,连连应是。
两人就这样一起聊起海平的风俗地貌,秦嘉泽言谈之中也将知道的一点点海上贸易的历史轨迹,一点点透露出来。绝对不能像明代郑和下西洋一样,只顾宣扬国威,倒贴银子给海外国家。海洋贸易那就是圈地圈钱,虽然不至于像欧洲人一样满手血腥,但也犯不上给人家送钱。钱吗?当然是自家赚才好!
英钰最近十分忙碌,能抽出一个多时辰来已经很不容易。小坐一会儿又匆匆的走了。
秦嘉泽送走英钰把自己关进了书房,不努力怎能配得上恋人呢?已经收录两千多字的字典还得继续改进,至于小说话本以后再说吧。
学校既然要办就要办好,场地人员都得准备充分。最重要的是不受人掣肘,现代的教育观念可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可以接受别人的指点,但是指手画脚就免了。
秦嘉泽掏空了钱兜,在海平城和水师大营之间建了一所学校,自己画的设计图,仿照现代学校的建筑布局建造。从定阳到海平城,四处搜罗人才,很是受了不少奚落。秦嘉泽招人不拘一格,不要求全都有功名在身,只要有一技之长便可。
师长、朋友都不看好秦嘉泽的作为。还好阿爸和舅公、英钰一直十分支持,尤其是金钱上沈舅公尤其大方。最可贵的是舅公介绍了一位洋人老师,金发碧眼秦嘉泽不稀罕,稀罕的是这人懂数学啊。秦嘉泽基本的数□□算不成问题,再深了可就不行了。
想当年语数外、史地政、理化生,九门横立,让多少学生咬牙启齿却无可奈何。数学绝对不能少,甚至秦嘉泽还可以顺便延展一下会计知识,当年秦嘉泽可是有证的人(会计证)。
海平城的春风吹绿海岸的时候,秦嘉泽的学校的第一批学生也终于正式入学了。因为这批“问题儿童”,保险起见秦嘉泽没有再招收平民学生。倒是不少兵士托了秦嘉然小魔王的关系,把自家的孩子送了进来。
不管他们出于什么目的这么做,秦嘉泽也没矫情到要面子不收,只不过全都推迟到秋天入学。以防万一秦嘉泽先熟悉了学校里的问题学生,摸清了大概性情才敢让正常人家的孩子入学。
学校办了起来,秦嘉泽就得对着六十七个孩子负责。这些孩子可没人给交学费,秦嘉泽也没兴趣做圣人,虽说当初官府送这些孩子来的时候,给了一笔安家费。
但这六十多个孩子的衣食住行,学习生活都在这里。再加上笔墨纸砚书本的花费,每人每年也得十几两银子吧。其中花费的心力就不用说了,秦嘉泽还要负担先生们的工资,想想就是一个大坑啊!
秦嘉泽算来算去,这绝对的亏本买卖。索性秦嘉泽效仿现代先上学后交费的办法。七年之内秦嘉泽负责这些孩子们在学校的基本生活,包括学习花费在内。七年内这些孩子,只要学完规定的课程,就可以从这里毕业。
之后不管是继续去别的书院,继续读书科举,还是找活计谋生。必须在五年到十年之内,偿还学校五十两学费,当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变动,你毕业越早,自然花费就越少。
可不是秦嘉泽黑心啊,实在是古代书本的价格就是一大花费,一个正常家庭的学生读书,束脩钱不是最多的。最多的是买书和纸张的钱,一本薄薄的《蒙学》就要三百多文。
秦嘉泽不苛待这些孩子,饭菜都每天至少可以吃到一顿荤菜,外带一年四季每人每个季节三套衣服。为了俭省顺带教孩子们种地,秦嘉泽专门在学校旁边买了一百多亩田地,请了老农打理,自给自足外带教学。
秦嘉泽和平常的书院不同,寻常书私塾只是教孩子们读书识字,考功名。当然像玉山书院这样的地方,自然会教授君子六艺这些东西,就相当于大学的选修课程一样。
秦嘉泽办学校是为了教导这些孩子一技之长,离开学校之后能挣钱吃饭。当然不能教读书识字。算术、番语、种田、绘画、木工、民俗地理等等都会捎带一些。甚至秦嘉泽还定时请军营的老兵来教几手功夫。
秦嘉泽还四处搜刮藏书,建了一个小小的图书馆,按照大学图书馆的章程来办。兵书、农书虽说不算珍贵,但入门绝对够了。再想学的多一些,秦嘉泽也没办法了。
在古代手艺活、兵法都是家族之内或者师徒,口耳相传,兵书更是传家宝的东西。秦嘉泽也只能搜罗一些浅显的东西,能学多少就看各人天分了。
种种花费投入加起来,秦嘉泽都想哭了。若不是秦嘉泽搭着恋人的东风在海贸上投资,根本负担不起前期的投入。不管如何看着自己一点一点摸索着建立起来的学校,秦嘉泽成就感油然而生。
忙碌了两年学校运转终于进入正轨,秦嘉泽也终于松口气,把全部的精神投入到字典的编写、校正之种。这两年秦嘉泽也不是什么都没准备,跟着金发碧眼的外邦友人学习番语。顺带接触不少番邦书籍,秦嘉泽终于为自己的拼音和阿拉伯数字,找了一个合理的出现时机。
秦嘉泽从学校繁忙的工作中脱身出来,全身心投入到字典的编录。两年,秦嘉泽和英钰的感情越来越深,近来很有些平淡长久的味道。秦嘉泽也向父亲和阿爸、舅公正式告知了两人的关系。大白话就是见家长了,秦家众人对两人的关系自然乐见其成。
秦嘉泽也不遗余力的讨好未来小舅子,着实受了不少“考验”。不过最终结果还是不错的,小舅子总算不再横挑鼻子竖挑眼,可以和睦相处了。
... -->>
“好好好,我知道了,一定会小心的,你放心。为了你我也会好好的。”秦嘉泽对恋人的关心,很是受用,连连应是。
两人就这样一起聊起海平的风俗地貌,秦嘉泽言谈之中也将知道的一点点海上贸易的历史轨迹,一点点透露出来。绝对不能像明代郑和下西洋一样,只顾宣扬国威,倒贴银子给海外国家。海洋贸易那就是圈地圈钱,虽然不至于像欧洲人一样满手血腥,但也犯不上给人家送钱。钱吗?当然是自家赚才好!
英钰最近十分忙碌,能抽出一个多时辰来已经很不容易。小坐一会儿又匆匆的走了。
秦嘉泽送走英钰把自己关进了书房,不努力怎能配得上恋人呢?已经收录两千多字的字典还得继续改进,至于小说话本以后再说吧。
学校既然要办就要办好,场地人员都得准备充分。最重要的是不受人掣肘,现代的教育观念可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可以接受别人的指点,但是指手画脚就免了。
秦嘉泽掏空了钱兜,在海平城和水师大营之间建了一所学校,自己画的设计图,仿照现代学校的建筑布局建造。从定阳到海平城,四处搜罗人才,很是受了不少奚落。秦嘉泽招人不拘一格,不要求全都有功名在身,只要有一技之长便可。
师长、朋友都不看好秦嘉泽的作为。还好阿爸和舅公、英钰一直十分支持,尤其是金钱上沈舅公尤其大方。最可贵的是舅公介绍了一位洋人老师,金发碧眼秦嘉泽不稀罕,稀罕的是这人懂数学啊。秦嘉泽基本的数□□算不成问题,再深了可就不行了。
想当年语数外、史地政、理化生,九门横立,让多少学生咬牙启齿却无可奈何。数学绝对不能少,甚至秦嘉泽还可以顺便延展一下会计知识,当年秦嘉泽可是有证的人(会计证)。
海平城的春风吹绿海岸的时候,秦嘉泽的学校的第一批学生也终于正式入学了。因为这批“问题儿童”,保险起见秦嘉泽没有再招收平民学生。倒是不少兵士托了秦嘉然小魔王的关系,把自家的孩子送了进来。
不管他们出于什么目的这么做,秦嘉泽也没矫情到要面子不收,只不过全都推迟到秋天入学。以防万一秦嘉泽先熟悉了学校里的问题学生,摸清了大概性情才敢让正常人家的孩子入学。
学校办了起来,秦嘉泽就得对着六十七个孩子负责。这些孩子可没人给交学费,秦嘉泽也没兴趣做圣人,虽说当初官府送这些孩子来的时候,给了一笔安家费。
但这六十多个孩子的衣食住行,学习生活都在这里。再加上笔墨纸砚书本的花费,每人每年也得十几两银子吧。其中花费的心力就不用说了,秦嘉泽还要负担先生们的工资,想想就是一个大坑啊!
秦嘉泽算来算去,这绝对的亏本买卖。索性秦嘉泽效仿现代先上学后交费的办法。七年之内秦嘉泽负责这些孩子们在学校的基本生活,包括学习花费在内。七年内这些孩子,只要学完规定的课程,就可以从这里毕业。
之后不管是继续去别的书院,继续读书科举,还是找活计谋生。必须在五年到十年之内,偿还学校五十两学费,当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变动,你毕业越早,自然花费就越少。
可不是秦嘉泽黑心啊,实在是古代书本的价格就是一大花费,一个正常家庭的学生读书,束脩钱不是最多的。最多的是买书和纸张的钱,一本薄薄的《蒙学》就要三百多文。
秦嘉泽不苛待这些孩子,饭菜都每天至少可以吃到一顿荤菜,外带一年四季每人每个季节三套衣服。为了俭省顺带教孩子们种地,秦嘉泽专门在学校旁边买了一百多亩田地,请了老农打理,自给自足外带教学。
秦嘉泽和平常的书院不同,寻常书私塾只是教孩子们读书识字,考功名。当然像玉山书院这样的地方,自然会教授君子六艺这些东西,就相当于大学的选修课程一样。
秦嘉泽办学校是为了教导这些孩子一技之长,离开学校之后能挣钱吃饭。当然不能教读书识字。算术、番语、种田、绘画、木工、民俗地理等等都会捎带一些。甚至秦嘉泽还定时请军营的老兵来教几手功夫。
秦嘉泽还四处搜刮藏书,建了一个小小的图书馆,按照大学图书馆的章程来办。兵书、农书虽说不算珍贵,但入门绝对够了。再想学的多一些,秦嘉泽也没办法了。
在古代手艺活、兵法都是家族之内或者师徒,口耳相传,兵书更是传家宝的东西。秦嘉泽也只能搜罗一些浅显的东西,能学多少就看各人天分了。
种种花费投入加起来,秦嘉泽都想哭了。若不是秦嘉泽搭着恋人的东风在海贸上投资,根本负担不起前期的投入。不管如何看着自己一点一点摸索着建立起来的学校,秦嘉泽成就感油然而生。
忙碌了两年学校运转终于进入正轨,秦嘉泽也终于松口气,把全部的精神投入到字典的编写、校正之种。这两年秦嘉泽也不是什么都没准备,跟着金发碧眼的外邦友人学习番语。顺带接触不少番邦书籍,秦嘉泽终于为自己的拼音和阿拉伯数字,找了一个合理的出现时机。
秦嘉泽从学校繁忙的工作中脱身出来,全身心投入到字典的编录。两年,秦嘉泽和英钰的感情越来越深,近来很有些平淡长久的味道。秦嘉泽也向父亲和阿爸、舅公正式告知了两人的关系。大白话就是见家长了,秦家众人对两人的关系自然乐见其成。
秦嘉泽也不遗余力的讨好未来小舅子,着实受了不少“考验”。不过最终结果还是不错的,小舅子总算不再横挑鼻子竖挑眼,可以和睦相处了。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