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小说网 www.jitxt.com,程衿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去瞻仰石鼓的时候,很自然地想起了一些关于书院的零碎往事。
书院是中国古代学者研究学问、聚徒讲学的教育场所。它起源于唐代民间,而真正在古代教育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则是盛极一时的宋代书院。宋朝重文轻武的思想政策和科举制度的完善发展曾一度使这种教育方式相当活跃。自北宋庆历兴学以来大江南北书院林立。那些山明水净环境清幽的地方自然成了院址的首选之地。
石鼓山就是这样一个绝佳胜地。这座位于衡阳市城北蒸水和湘江交汇处的小山,最早曾是李宽的私人读书之处。李宽,字宽中,衡邑东南乡(即今衡南县)人,他生活在唐贞元、元和年间(公元800年前后)。据石鼓书院志记载,李宽年少时聪颖好学,后来参加科举考试却屡次落榜,乃居于石鼓山习经文。至于他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小地方,我们不得而知。想象一下,也许就是他最后一次惆怅南归,途经石鼓山时,见此处林木葱郁,流水环绕,千里烟波尽收眼底,顿时精神为之一振,胸中郁结云散,便再也不忍离去了。这个偶然,就是石鼓与文化结缘的开端。
世事沉浮,谁能料知将来?
吹散了五代十国的硝烟,石鼓上刻满了沧桑。一个叫李士真的衡州郡人驻立石鼓山,凝望着滔滔北去的湘江水,遥想同族先祖在此吟诗赋闲的情景,感伤自己仕途无望的同样遭遇,彷徨良久,最终下定决心,于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请求郡守“即故址设书院,居衡之学者”(衡阳市志),并将其全部家产捐献出来作为修建书院之用。从此,石鼓书院开始了自己的历史,衡阳的读书人也有了自己的活动场所。一大批知名人士的到来,使书院的名声渐渐远播。著名诗人范成大,就在此留下了石鼓书院诗:
古磴浮沧渚,新篁锁碧萝。
要津山独立,巨壑水同波。
俎豆弥天肃,衣冠盛事多。
地灵钟俊杰,宁但拾儒科。
其时全国的政治文化重心仍在北方。自隋创科举以来,北方士人一直都居垄断地位,朝中官爵显赫的江南儒士寥寥无几。这说明南方的文化教育在当时是很落后的。而众多书院的创办对改变这一格局无疑具有重大意义。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应衡州知州的奏请,宋仁宗钦赐“石鼓书院”紫木檀匾,石鼓与岳麓、雎阳、白鹿洞齐名,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两宋之交的民族战争使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文化的兴衰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书院的荒废也就成了必然。然而南宋理学的兴起又让它们死而复生,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石鼓书院的兴复是从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开始的。经历了潘畴、宋若水两任长官主持,重建院舍于第二年完工。重修后书院的祭祀、藏书、割田、择生等事皆官为经理,书院的官田多达2240余亩。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应知州宋若水之请,享誉盛名的大理学家朱熹千里迢迢赶到衡州,为石鼓书院作记以纪其成。在这所爱之弥深的书院,朱熹挥毫写下了衡州石鼓书院记。这篇记文后来成为书院历代恪守的院规。
石鼓书院的教学以自学清修为主。在衡州石鼓书院记中,朱熹告诫诸生勿为功名所乱,辨明义利,志在“为己之学”这在当时可谓独树一... -->>
去瞻仰石鼓的时候,很自然地想起了一些关于书院的零碎往事。
书院是中国古代学者研究学问、聚徒讲学的教育场所。它起源于唐代民间,而真正在古代教育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则是盛极一时的宋代书院。宋朝重文轻武的思想政策和科举制度的完善发展曾一度使这种教育方式相当活跃。自北宋庆历兴学以来大江南北书院林立。那些山明水净环境清幽的地方自然成了院址的首选之地。
石鼓山就是这样一个绝佳胜地。这座位于衡阳市城北蒸水和湘江交汇处的小山,最早曾是李宽的私人读书之处。李宽,字宽中,衡邑东南乡(即今衡南县)人,他生活在唐贞元、元和年间(公元800年前后)。据石鼓书院志记载,李宽年少时聪颖好学,后来参加科举考试却屡次落榜,乃居于石鼓山习经文。至于他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小地方,我们不得而知。想象一下,也许就是他最后一次惆怅南归,途经石鼓山时,见此处林木葱郁,流水环绕,千里烟波尽收眼底,顿时精神为之一振,胸中郁结云散,便再也不忍离去了。这个偶然,就是石鼓与文化结缘的开端。
世事沉浮,谁能料知将来?
吹散了五代十国的硝烟,石鼓上刻满了沧桑。一个叫李士真的衡州郡人驻立石鼓山,凝望着滔滔北去的湘江水,遥想同族先祖在此吟诗赋闲的情景,感伤自己仕途无望的同样遭遇,彷徨良久,最终下定决心,于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请求郡守“即故址设书院,居衡之学者”(衡阳市志),并将其全部家产捐献出来作为修建书院之用。从此,石鼓书院开始了自己的历史,衡阳的读书人也有了自己的活动场所。一大批知名人士的到来,使书院的名声渐渐远播。著名诗人范成大,就在此留下了石鼓书院诗:
古磴浮沧渚,新篁锁碧萝。
要津山独立,巨壑水同波。
俎豆弥天肃,衣冠盛事多。
地灵钟俊杰,宁但拾儒科。
其时全国的政治文化重心仍在北方。自隋创科举以来,北方士人一直都居垄断地位,朝中官爵显赫的江南儒士寥寥无几。这说明南方的文化教育在当时是很落后的。而众多书院的创办对改变这一格局无疑具有重大意义。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应衡州知州的奏请,宋仁宗钦赐“石鼓书院”紫木檀匾,石鼓与岳麓、雎阳、白鹿洞齐名,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两宋之交的民族战争使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文化的兴衰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书院的荒废也就成了必然。然而南宋理学的兴起又让它们死而复生,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石鼓书院的兴复是从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开始的。经历了潘畴、宋若水两任长官主持,重建院舍于第二年完工。重修后书院的祭祀、藏书、割田、择生等事皆官为经理,书院的官田多达2240余亩。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应知州宋若水之请,享誉盛名的大理学家朱熹千里迢迢赶到衡州,为石鼓书院作记以纪其成。在这所爱之弥深的书院,朱熹挥毫写下了衡州石鼓书院记。这篇记文后来成为书院历代恪守的院规。
石鼓书院的教学以自学清修为主。在衡州石鼓书院记中,朱熹告诫诸生勿为功名所乱,辨明义利,志在“为己之学”这在当时可谓独树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