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认识箴言之八 (2/2)
吉祥小说网 www.jitxt.com,笔名百代过客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就会留下很深印记。这时,我们便有理由相信,理智认为不重要的,对意识就可能具有特殊意义。
不管是佛还是道,其目的只有一个,把意识还原为无意识,用使意识静止的思想抑制消灭引起意识活动的思想。之后,只留下使意识静止的思想在心中,并不断用这种思想规范强化意识,使其缓慢下来,逐渐静止,最后与无意识合而为一
思索,既是意识向潜意识寻找它所要求的东西。
印象不是感觉,但它可以引起某些情绪上的变化,使它一出现,就会有某种感觉伴随。
认识的表层有一种易变性,使它能对一切事物顺其自然。事物的表层有一种确定性,使人能够一目了然。
我们把世界用我们“懂”的语言翻译过来,再把它置回世界,说这就是世界的样子。我们是伟大的翻译师,依据的原文是“过程”
我们的感觉和情绪经过无数次的重复,那一类事物引起哪一种感觉,已经部分固定下来,构成了人最基本的心理反应。
我们的意志力与外界的压力成正比,外界压力增加,我们的意志力也随着增加。而当外界的压力减小或消失时,我们的意志力也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时,我们就会惊异于自己何以有那么大的克服困难的力量。
回忆过去,就是重历以前的某些经历、事件,以及重新体验伴随重历而出现的各种感觉。
直觉也要经验和曾经经历过的感觉做比较和参照,只不过这个过程很短暂,几乎是瞬间完成。所以,并不为我们所觉察,就仿佛是直接触到的。
人若认识变化着的事物,必须省略掉中间的过度部分,只取事物变化前和变化后的状态做比较,从而达到认识该事物的目的。而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在我们的头脑中,就显现为事物是对立的、相对的、差异的、或者是矛盾的。
我们的记忆之所以能随意检索人生任何时期和任何方面的内容,是因为在我们的意识和思维的深处,有着对该时期该方面内容约定俗成的划分。失去了这种划分,人就无法进行有意识、有目标的回忆,而只能听凭记忆无意识的涌现。只有对过去内容进行有意识的划分之后,记忆才能成为可能。
感性记忆比较笼统,但持久。机械记忆具体,但容易遗忘。我们常常对某件事物感到熟悉,但又忘了它的出处,就是这种情况。
各种心理现象都是由某些固定的程序产生和发生,并非一片混沌。它们分工精细,条理清晰,有条不紊,各司其责。我们所发现的只是它运作的结果,而对其精密的工作原理却一无所知。
所有意识都是现在的意识。
外部感官犹如江河流入的海口,百川由它而入大海,它既是意识的边缘,同时又归属于意识,受意识的指挥。与意识相连时,体现为意识的工具,脱离时,恢复为感官本身,此时,人可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当感官仅仅为感官,不与意识相连时,它是“可有可无”的。
感官做为意识收集信息,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的转运站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它本身的功能。
当意识完全投向内里或静息时,与感官的联系便中断了,而一旦需要,它就会自行接通,意识在这里是完全自由的。
把无序的排列成有序的,然后再认识它,思维的一项功能。
认识与事物之间总是隔着一段距离,这距离可以无限接近,但却永远不能抵达。
人类的思维有一种探根究底的本能,因而,对未知的,努力求为知,对不可知的,臆造出一个知,并把它当成是可能的。
人先有各种感受能力,而后才有区别划分各种感受的能力。
我们不能认识的东西,大都是与我们的实际生存没有多大关系的东西。
当我们只看到一种结果,而无法探究它的原因时,我们的心灵便倾向于种种假设,用以缓解意识所感到的困惑和茫然。
我们的感官和思维已经被其自身完全同化,类型化,这使得我们能够相互理解和沟通,哪怕是最细微的情感也能引起他人的共鸣。但另一方面,也使我们的感官和思维产生了巨大的局限,它定型了,规范了。
欲望产生的行动首先是为了满足欲望,当满足欲望的努力受到阻碍时,产生的行动就有了双重意义。一、为满足欲望。二、为解除欲望满足受到阻碍时所产生的焦虑。
我们做出概括、判断、评价、预测、猜测都要依据一定的材料,没有一定的材料做依据,我们的思维运作就无法进行。但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是确定的,有些只是相对确定,还有些不仅不确定,而且相对于意识而言还是陌生的。这样在实际运作中,就大致可以产生这样几种情形,一、确定的材料产生正确的、与实际情形较为相符的概括,判断和评价,二、相对确定的材料产生相应的、与实际情形较为接近的判断,评价和预测。三、不确定的、对人的认识而言陌生的材料,则只能让我们产生相应的预测和猜测。这些都是我们通常认识事物的方法。
在每一种持久不去的心理活动下面,都隐藏着某种愿望。
当我们想认知的某个事物,想解决的某个问题,遇到了似乎无法克服的阻碍时,我们有必要对我们的认知进行再认知。
人的心性的改变大都是不知不觉的,而思想的改变却往往是有意识的,但有时也是不知不觉的。
我们所理解的绝对其实不是真正的绝对,它仍是一种尺度,一种升至极点的尺度。
思维依靠语言,但并不是所有的思维都能依靠语言来进行,对于某些深层思维,我们的语言有时就显得贫乏无力。明明感到了,想到了,意识到了,可就是找不到相应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是表达出了,但却不够准确,感觉不到位,词不达意,这时就需要有新的更接近思维的语言产生。思维总是先于语言,通常我们都认为思维和语言同时产生,思维等于语言。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错觉。我们的思维由于长期反复的语言刺激,有很大一部分已与语言高度融合,以致思维刚刚启动,马上就有相应的语言依附其上,使我们感觉不到它们的先后。
心理上受到的伤害所感到的痛苦,虽比实在的、现实的痛苦强度上弱一些,但却更长久的留存在我们的内心中。现实的、实在的痛苦随状况的改变而消除,缓解,但心理上的伤害无论过多久,只要回忆把我们带回到当时的情境中,我们就会感受到同样的痛苦。
人之计较成败得失,是以人生具体为前提,以人生实在为基点,得失之间有着可比较,可计数的度量,一旦有结果发生,便会对人的心理和情绪产生影响。
即使是最熟视无睹的事物都不是自明的,都是有待理解认识和发现的。“外官的世界”并不是真正的世界。真正的世界就是不断被发现的世界。
对于有意识能思想的生命来说,思想和意识是首要的,而后才是客观的世界,客观世界被意识感觉到,被思想认识到,客观世界被思想和意识挑选,重新在思想和意识中组合。
就会留下很深印记。这时,我们便有理由相信,理智认为不重要的,对意识就可能具有特殊意义。
不管是佛还是道,其目的只有一个,把意识还原为无意识,用使意识静止的思想抑制消灭引起意识活动的思想。之后,只留下使意识静止的思想在心中,并不断用这种思想规范强化意识,使其缓慢下来,逐渐静止,最后与无意识合而为一
思索,既是意识向潜意识寻找它所要求的东西。
印象不是感觉,但它可以引起某些情绪上的变化,使它一出现,就会有某种感觉伴随。
认识的表层有一种易变性,使它能对一切事物顺其自然。事物的表层有一种确定性,使人能够一目了然。
我们把世界用我们“懂”的语言翻译过来,再把它置回世界,说这就是世界的样子。我们是伟大的翻译师,依据的原文是“过程”
我们的感觉和情绪经过无数次的重复,那一类事物引起哪一种感觉,已经部分固定下来,构成了人最基本的心理反应。
我们的意志力与外界的压力成正比,外界压力增加,我们的意志力也随着增加。而当外界的压力减小或消失时,我们的意志力也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时,我们就会惊异于自己何以有那么大的克服困难的力量。
回忆过去,就是重历以前的某些经历、事件,以及重新体验伴随重历而出现的各种感觉。
直觉也要经验和曾经经历过的感觉做比较和参照,只不过这个过程很短暂,几乎是瞬间完成。所以,并不为我们所觉察,就仿佛是直接触到的。
人若认识变化着的事物,必须省略掉中间的过度部分,只取事物变化前和变化后的状态做比较,从而达到认识该事物的目的。而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在我们的头脑中,就显现为事物是对立的、相对的、差异的、或者是矛盾的。
我们的记忆之所以能随意检索人生任何时期和任何方面的内容,是因为在我们的意识和思维的深处,有着对该时期该方面内容约定俗成的划分。失去了这种划分,人就无法进行有意识、有目标的回忆,而只能听凭记忆无意识的涌现。只有对过去内容进行有意识的划分之后,记忆才能成为可能。
感性记忆比较笼统,但持久。机械记忆具体,但容易遗忘。我们常常对某件事物感到熟悉,但又忘了它的出处,就是这种情况。
各种心理现象都是由某些固定的程序产生和发生,并非一片混沌。它们分工精细,条理清晰,有条不紊,各司其责。我们所发现的只是它运作的结果,而对其精密的工作原理却一无所知。
所有意识都是现在的意识。
外部感官犹如江河流入的海口,百川由它而入大海,它既是意识的边缘,同时又归属于意识,受意识的指挥。与意识相连时,体现为意识的工具,脱离时,恢复为感官本身,此时,人可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当感官仅仅为感官,不与意识相连时,它是“可有可无”的。
感官做为意识收集信息,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的转运站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它本身的功能。
当意识完全投向内里或静息时,与感官的联系便中断了,而一旦需要,它就会自行接通,意识在这里是完全自由的。
把无序的排列成有序的,然后再认识它,思维的一项功能。
认识与事物之间总是隔着一段距离,这距离可以无限接近,但却永远不能抵达。
人类的思维有一种探根究底的本能,因而,对未知的,努力求为知,对不可知的,臆造出一个知,并把它当成是可能的。
人先有各种感受能力,而后才有区别划分各种感受的能力。
我们不能认识的东西,大都是与我们的实际生存没有多大关系的东西。
当我们只看到一种结果,而无法探究它的原因时,我们的心灵便倾向于种种假设,用以缓解意识所感到的困惑和茫然。
我们的感官和思维已经被其自身完全同化,类型化,这使得我们能够相互理解和沟通,哪怕是最细微的情感也能引起他人的共鸣。但另一方面,也使我们的感官和思维产生了巨大的局限,它定型了,规范了。
欲望产生的行动首先是为了满足欲望,当满足欲望的努力受到阻碍时,产生的行动就有了双重意义。一、为满足欲望。二、为解除欲望满足受到阻碍时所产生的焦虑。
我们做出概括、判断、评价、预测、猜测都要依据一定的材料,没有一定的材料做依据,我们的思维运作就无法进行。但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是确定的,有些只是相对确定,还有些不仅不确定,而且相对于意识而言还是陌生的。这样在实际运作中,就大致可以产生这样几种情形,一、确定的材料产生正确的、与实际情形较为相符的概括,判断和评价,二、相对确定的材料产生相应的、与实际情形较为接近的判断,评价和预测。三、不确定的、对人的认识而言陌生的材料,则只能让我们产生相应的预测和猜测。这些都是我们通常认识事物的方法。
在每一种持久不去的心理活动下面,都隐藏着某种愿望。
当我们想认知的某个事物,想解决的某个问题,遇到了似乎无法克服的阻碍时,我们有必要对我们的认知进行再认知。
人的心性的改变大都是不知不觉的,而思想的改变却往往是有意识的,但有时也是不知不觉的。
我们所理解的绝对其实不是真正的绝对,它仍是一种尺度,一种升至极点的尺度。
思维依靠语言,但并不是所有的思维都能依靠语言来进行,对于某些深层思维,我们的语言有时就显得贫乏无力。明明感到了,想到了,意识到了,可就是找不到相应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是表达出了,但却不够准确,感觉不到位,词不达意,这时就需要有新的更接近思维的语言产生。思维总是先于语言,通常我们都认为思维和语言同时产生,思维等于语言。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错觉。我们的思维由于长期反复的语言刺激,有很大一部分已与语言高度融合,以致思维刚刚启动,马上就有相应的语言依附其上,使我们感觉不到它们的先后。
心理上受到的伤害所感到的痛苦,虽比实在的、现实的痛苦强度上弱一些,但却更长久的留存在我们的内心中。现实的、实在的痛苦随状况的改变而消除,缓解,但心理上的伤害无论过多久,只要回忆把我们带回到当时的情境中,我们就会感受到同样的痛苦。
人之计较成败得失,是以人生具体为前提,以人生实在为基点,得失之间有着可比较,可计数的度量,一旦有结果发生,便会对人的心理和情绪产生影响。
即使是最熟视无睹的事物都不是自明的,都是有待理解认识和发现的。“外官的世界”并不是真正的世界。真正的世界就是不断被发现的世界。
对于有意识能思想的生命来说,思想和意识是首要的,而后才是客观的世界,客观世界被意识感觉到,被思想认识到,客观世界被思想和意识挑选,重新在思想和意识中组合。